“統有一慮。昔日統亦曾煮鹽,所費之柴火,時間,遠超於平價,曹操,怎麼會以平價鹽而售之?”想法與許多人一般。
諸葛亮道:“不僅是荊州,眼下天下已知,曹氏出售平價鹽,而且對天下承諾,永不加價。”
也就是說,平價鹽這事,絕對不會是曹操一時興起而為。與其說是曹操所為,不如說是曹盼吧。
諸葛亮從聽聞這訊息開始,就已經轉過無數的念頭,哪怕作為立場對立的人,諸葛亮也必須承認,這是利民之大事,甚至比起曹衝紙來,更利於千秋萬世。
“無論此事是一時或是一世,眼下我們最要緊的是要將此事解決。世族的問題,百姓的問題,我們總不能逼著百姓投奔於曹操。”這,才是劉備最最關注的。
他為什麼能得荊州,他自己還能不清楚怎麼回事,孫權借兵於他,看重的就是他多年經營所得的聲望,民心。
若失了這兩樣東西,他根本無法立足。故而,世族不能得罪,民心也要安撫,絕對就是讓民心傾向於曹操那邊。
劉備有這樣的想法,龐統與諸葛亮都明白劉備之意。
“眼下如果想安世族,又要爭民心,最好的辦法是將鹽搶回來。”諸葛亮的主意與周瑜一般無二。
“孔明已經探到他們將鹽藏於何處了?”既然敢以平價之鹽而供天下,必須鹽量充足,所以,把他們的鹽搶回來,必然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諸葛亮道:“主公剛得荊州之地。此時,若想得鹽,上庸郡是最好的地方。”
上庸郡,那是讓張飛接二連三吃了大虧的地方,張飛忙道:“諸葛先生,只怕不妥吧。我們連上庸郡的城都攻不進去,怎麼搶他們的鹽。”
“比起上庸郡來,據我所說,有一處他們囤了鹽。”龐統在旁邊這邊說來,諸葛亮道:“所謂囤鹽之處,必是誘餌。難道她能想出這樣亂世族與百姓的計策來,會想不到我們要如何才能解決這般困境?”
所以,所謂囤鹽之地,必然是設下了重重陷阱的。
“囤鹽之處,必有重兵把守,但是上庸郡就不一樣了。平價之鹽,是曹明心所為,上庸郡是她攻下的城池,此處,藏鹽一定會比任何一處囤鹽之地更多。”諸葛亮將他們都不敢說破的曹盼身份直接說破。
“兵者,詭道也。我們曾兩敗於上庸,亮以為,曹明心如今遠在許都,重心必是傾注於鹽利之上,她縱有佈置,也絕想不到,我們不咬她放的魚餌,而轉於上庸。上庸雖然兵馬充足,但上庸郡中,如今文由周元直,武有秦無,此二人,皆是年輕,利用他們的弱點,把握機會只要搶鹽,比攻城要容易得多了。”
諸葛亮將這些關係與諸人攤開的說,劉備在那裡衡量,越想越是覺得此事確如諸葛亮之所言。
“那孔明以為,何人前往上庸搶鹽為好?”劉備詢問,諸葛亮道:“亮願與子龍同去。”
劉備沉吟了一會兒,諸葛亮再接再厲地道:“亮也想會一會周元直。”
周不疑的神童之名,少時遠揚,但自曹衝死後卻歸於沉寂,諸葛亮道:“周不疑能將上庸郡管理得有條不紊,此人非同小可。”
對於周不疑,都是聽說過的,劉備道:“昔日曹衝一死,曹操欲殺之,最後卻為曹盼所救,周不疑此人,若能收為己用,也是一大助力。”
對此,諸葛亮不置可否,但是,劉備既然想將周不疑收入麾下,諸葛亮作一揖道:“亮自當盡力而為。”
但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諸葛亮知之甚少,龐統笑道:“孔明以為,難收周元直為主公所用?”
諸葛亮看了龐統一眼,“士元覺得周元直此人,當初既為人所救,而又隨之徵戰,今又為上庸郡守,他會因為什麼而叛?”
“離間之計,再牢固的關係,又如何不能離。”龐統言語十分的狂妄,諸葛亮沒有說話,龐統與劉備道:“主公,孔明既然沒有信心,此事,統願為主公前往。”
劉備一聽有些為難了,畢竟,如今龐統與諸葛亮都是他手下的得力人,一下子兩個都往上庸郡去,劉備有些為難。
諸葛亮道:“即往上庸郡去,士元一定代之搶鹽之事?”
一下子就看出了劉備的猶豫何在,龐統道:“孔明不是要去會一會那周元直嗎?”
諸葛亮道:“不急於此,眼下還是荊州為重。”
荊州將是劉備崛起之地,穩打穩紮才是最重要的,原本龐統在,諸葛亮能去上庸,但龐統一去,諸葛亮為了劉備,卻是必須要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