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沒有火眼金睛則難辨真假。
唐三彩燒成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製作工藝不算複雜,製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的專家。試想,行家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什麼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徵,高仿三彩都具備了。可以說,相同點已經達到了99%以上,餘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徵,目前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所以,也難怪王侯拿不準手頭幾件唐三彩的真假。
“知道南石山村嗎?”王侯對著沈為問道。
“聽說過。”沈為輕聲道。
“南石山村目前有70多家仿製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廠。各家手藝不同,產品命運不同。有被文物販子拿去當真品賣的,有在古玩市場低價銷售的,也有批次生產的旅遊產品。”王侯笑道,這也是他碼不實在手裡東西真假的原因之一。
位於洛陽近郊的南石山村,有過文物販子蜂擁而至的“盛況”。不過,因以假亂真而興盛,也因假得太有名而逐漸失去市場。在某專業藝術網站釋出的調查文章,公佈了“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在這份地圖上,南石山村標註為唐三彩高仿地,“當地農民個個是造假高手”。作為“文物”鏈條的生產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亂真聞名文物界。
“我親自去過兩次。”王侯悠悠的道,吐出的煙氣極淡,對著沈為記述起自己在南石山村的見聞:“走進南石山村,時光彷彿倒流。路邊的人家幾乎每戶都有饅頭窯,在低矮的平房裡,堆著沾滿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種陶俑。缺腿斷尾的唐三彩馬躺得七零八落到處都是。有的陶俑甚至還在院子的土堆裡,只扒出一半。在當地,家家戶戶掛的牌子都是“仿古”。沒有村民認為自己造假,說出來的話都是理直氣壯的“我們是仿造”。”“
“燒製唐三彩的配料是“傳兒不傳女”的。釉色配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沒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樣子。南石山村不缺傳人,村子裡到處懸掛著“世家”、“三彩傳人”、“大師”的牌子。通常情況畫著一個老人,神態凝重地捧著唐三彩。”說到這裡,王侯有些好笑的道“其實南石山村和唐三彩的淵源,上溯不過百年。20世紀初,隴海鐵路修築至邙山,在南石山村附近發現大量唐三彩。南石山村人有制琉璃瓦的手藝,最初修補破損的三彩,後來才有了燒製的手藝。”
“應該不是誰都有能力做高仿品。做得好的幾家,肯定都有獨門秘方。”沈為輕輕插話道,“你可以把東西給他們看看。”
“他們肯定是不會說的,這是他們那一行的規矩,東西一旦出手就再不理會,何況我手裡的東西如果是真的,估計他們也看不出來。”王侯沒怎麼把這些製做高仿品的人放在眼裡。
“他們燒製的手藝是由老一輩傳下來,釉料的配方卻是慢慢琢磨出來的。村子裡的一個姓高工藝美術大師說。以前材子里根本沒有那麼多講究,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鄰居之間還會互相教手藝。到了後來,手藝分出了層次,秘方更多是各家傳承。在村子裡,提起傳人,村民會上溯到最初的老藝人,誰家是真傳,誰家是旁系,分得清清楚楚。”王侯把自己在南石山村看到的聽到的一一講給沈為聽。
“在他們那兒,一匹嶄新的唐三彩黑馬賣150元,唐代人俑50元一個。為了能有一點古舊的效果,人俑上沾了點細土,就像古墓裡出來的帶點土腥。這些東西做工並不精緻,主要還是搭配著新的工藝品賣。像你分析的一樣,在整個南石山村,真能做到以假亂真的,也就是兩三個人。而且他們輕易不給人做,一般是熟人介紹。”王侯如數家珍般講述著南石山村做唐三彩的內幕。
沈為笑道:“這些東西哄哄不懂行的人沒問題,哄你就難了。”
王侯一聽也笑了,牛皮哄哄的道:“那是,書上不是說看什麼都要用懷疑的眼光麼?”話一出口,猛然想到此行的目地,王侯很快收斂起自己的態度,對著沈為道:“不過這次我的確是看不出來。”
“你知道他們為了做到逼真的程度下了多少功夫?”王侯對沈為問道。
“我聽說唐三彩真正重要的是塑形。而且要對著真三彩塑。”沈為對唐三彩也不是一點都不知道,笑眯眯的回答道。
“看不出來,這句話你都知道。”王侯笑道,對沈為又一次刮目相看。
“我就是聽說過這句話而已。”沈為實事求是的道。
“這句話是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