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到了。
不過大戰還沒有真正開始,他也就只能先穩住老太太,然後找個地方潛伏下來。
直到大戰開始後,交戰雙方,在滂江以北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四十萬。
帛國和東蜀聯軍,兵力佔二十五萬。
滂國好像投入了全部兵力,十五萬的樣子。
反正這一戰過後,輸的一方,再也不能抵擋對方的攻勢了。
特別是帛國和東蜀聯軍看似佔優勢,卻不能敗,一旦聯盟瓦解,兩國都將被滂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
就算打贏了滂國,帛國和東蜀還會有一場爭奪戰,最終決定整個蜀國的歸屬。
因此,馬川為了儘快結束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戰亂,他決定幫助滂國,儘量讓滂國一舉打垮帛國和東蜀聯軍,只要這一戰成功,蜀國將再無大的戰事。
真正決戰的時間很快來臨,雙方這次是各自集結了幾乎全部的兵力,在滂江以北展開一場大決戰。
大戰尚未開始時,自然是各種刺殺,滲透,陰謀詭計層出不窮。
等到決戰真正開始時,那些暗地裡施展的東西,就會起到奇效,甚至決定整個決戰的最終勝利。
滂江以北是一片平原,按理說帛國和東蜀明知道滂國有三萬鐵騎的情況下,是不會選擇在這裡決戰的。
但事實上,帛國和東蜀就將決戰的地點選擇在了這裡。
滂國做為被動防守的一方,放棄了滂江以北其它城市,只防守了三個互為犄角,相互依託的重要城市。
只要守住這三個城市,滂國軍隊不但糧草後勤補給無憂,而且可攻可守,帛國和東蜀聯軍佔了其它城市根本就沒有用。
大戰一開始,冉晉為了發揮自己三萬鐵騎的優勢,自然是在對方攻城時,主動派出三萬鐵騎反攻,準備用鐵騎的強大沖擊力,先挫敗對方的銳氣再說。
只是三萬鐵騎剛一出城進行反攻,帛國和東蜀聯軍的攻城兵力,全部就地防守,等到先頭鐵騎衝刺到二三十丈之內時。
突然,對方的鼓聲一變,攻城兵士後面,出現了眾多手持一種連弩箭的兵士。
霎時間,箭矢如同飛蝗,不斷直射衝擊來的滂國騎兵。
速度又快,威力又大。
很多一馬一人,只要被一根箭矢射中,便會人仰馬翻。
沒過多久,反攻的滂國鐵騎,便屍橫遍野,而且沒有一騎,到帛國和東蜀聯軍攻城兵力的防線上。
這種連弩箭,實在是比普通的羽箭射速快太多了,雖然射程不是太遠,但威力極大。
本來是無往不利的鐵騎,面對這種東西,簡直就是送死一樣,不斷的被消耗而已。
而且帛國和東蜀的箭矢,似乎非常充足,完全就是敞開了萬箭齊發。
僅僅一刻鐘,滂國的三萬鐵騎,就損失了三四千之眾。
這主要是平原地帶,三萬鐵騎衝擊的面太廣,這才在短短時間內損失了這麼多的騎兵。
冉晉自然是在楠城親自鎮守,眼看著出城的損失巨大,也就能想象出其它兩城的慘烈情況了。
三萬鐵騎對他,甚至整個滂國來說都至關重要。
滂國在先前的爭奪中,打垮無數敵人以及最終成為三大國之一,都跟這些鐵騎息息相關。
每一匹馬,都花費了大量的資源,而且是限於滂江以南只有那麼多養馬地,他也就只能養三萬鐵騎。
每損失一匹馬,可不是短時間內能補充起來的。
現在損失如此慘重,冉晉怎能不心痛。
而且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最嚴重問題是滂國三萬鐵騎,無往不利的神話被打破,導致己方士氣大減。
在這決戰的緊要關頭,士氣受損是件非常嚴重的事,甚至關係著最終成敗。
滂國慌忙撤回損失慘重的鐵騎後,士氣大減,處在了極度不利的境地。
而帛國和東蜀,自然是抓住機會繼續進攻。
攻擊楠城的,自然就是帛國和東蜀名義上的大將軍龍潛。
帛國和東蜀有超過十五萬的兵力,都投入了攻擊楠城中。
面對聲勢浩大的攻擊,冉晉在派出鐵騎反攻失敗後,只能被動防禦。
但好在楠城城牆高大,防禦堅固,敵方即便多了一倍的人,也不是那麼好攻破的。
雙方便展開了一場攻防之戰,在攻城時,連弩箭就很難派上用場,還沒有羽箭好用。
馬川自然是隱藏在楠城中,他隱隱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