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本想說,可能是針對仲鈞的。
要是這麼說,皇帝也想給仲鈞為難,太后發了這麼一通火,還有什麼作用?
況且,太后也覺得,這次為難仲鈞,不是針對仲鈞的。
仲鈞一個傻子,朝臣幹嘛要和他過不去?
不能過分多疑,卻也不得不防啊。
第322節福音
御史王獻彈劾廬陽王的奏章,雖然內閣票擬了“論如律”,皇帝卻留中不發。
第一次早朝,和大臣們吵了一次,這件事無疾而終。
第二日早朝,王獻剛剛要上前說話,就被皇帝打斷。
到了第三天,著實挨不過去,皇帝又叫了朱仲鈞上殿,問他千蘭之事。
這次,朱仲鈞知道了重點,矢口否認他和千蘭有關係。
“……千蘭到我府上,我才十二歲。直到地龍翻身,我才好些。千蘭雖然是為其父所贈,卻是乾乾淨淨的女孩子。諸位大人若是不信,拿了她來問。”朱仲鈞道。
很多人都想說這話,卻又覺不妥。
他們可以告廬陽王觸犯法令,卻不敢侮辱廬陽王的女人。
既然廬陽王自己要否認,讓千蘭來問,是最好不過的。
“如此,就拿了吳千蘭到京城,以證廬陽王清白。”皇帝道。
#####
廬陽王觸犯律法,他自己否認。
需要把千蘭拿來,才能證明廬陽王所言是否屬實。
從廬州到京城,回來要兩個月。
朱仲鈞的婚期,安排在一個月後。
廬陽王的大婚能否如期舉行,禮部先提了出來,問皇帝的意見。結果,皇帝沒說話,大臣們先吵了起來。
按說,廬陽王所犯之事,只需杖責和枷號示眾,不需坐牢。他的大婚是皇帝御賜的,應該如期。
可有的大臣覺得。廬陽王罪行未定,鑑於對祖制的尊敬,應該延期他的婚事。
反對廬陽王成親的,大部分都和夏首輔、或者譚家有點交情。
皇帝有點奇怪。
他私下裡跟劉術和向梁說:“這次彈劾廬陽王,朕怎麼覺得蹊蹺得很?不像是衝著朕,也不像是衝著立後的目的,倒像是刻意為難廬陽王,想攪黃了他的親事……”
劉術也是司禮監太監。
他道:“陛下是否多慮了?廬陽王是個傻子,譚家何苦跟他作對呢?”
向梁則道:“廬陽王已經好了。一個才好的人,譚家為什麼跟他過不去?奴婢覺得。御史王獻若不是譚家的人。也是受了譚家的挑撥,才為難廬陽王的。”
劉術知道皇帝的心意,皇帝討厭譚家,他就順口說譚家不好。他沒什麼獨特的見識。
向梁就不同。
向梁幫著皇帝批紅。他對朝政有點小見識。甚至不輸一箇中等才能的朝臣。他的話,皇帝聽得更加認真。
一個才好的傻子,譚家為什麼要和他過不去?
看譚家以往的手法。和姦、淫居,僅僅是個開頭;再殺了上京的千蘭,嫁禍廬陽王殺人滅口,把廬陽王置於死地,才像譚家的風格。
譚家行事,不會沒有目的,弄出淫居這麼點小事的。
“譚家,為什麼要害廬陽王?”皇帝突然問。
他把目光轉向了向梁。
向梁和劉術都是皇帝的親信,他相信這兩人面前可以說實話,就沒有顧忌。
“陛下,地龍翻身那日,廬陽王就清醒了。”向梁道,“這不是上蒼預兆陛下德行深厚,天賜給陛下和太后娘娘的厚禮?
這是咱們知曉的。
譚家門生遍佈天下,假如他們知曉了其他福兆,上天預示廬陽王是陛下的福將,能輔佐陛下千秋萬歲名。陛下萬歲,皇子皇孫眾多,譚家又深知您不獨愛太子,豈有不急的?”
皇帝沉思了向梁這話。
譚家和權臣之間,像是一場拉鋸戰。
在先帝手裡,譚家的勢力就很大了。
他們家送了雙生子姐妹花進太子府,一個成了太子妃,一個成了偏妃。將來不管是誰先生下兒子,太子的長子都是譚家的外孫。
先帝在世的時候,朝中也是結黨營私。
為了平衡,先帝一直抬舉譚家。
那時候先帝的嫡母太皇太后孃家餘氏勢力太大,形成了掣肘。
先帝抬舉譚家,和餘氏抗衡。
鬥了近二十餘年,太皇太后死了五六年,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