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她聲音微低道,“您是太醫院的老人,知曉往事。太后娘娘曾經重病久不愈,不信太醫院的醫術,您也清楚。如今太后信任您,又何必多說話,讓太后娘娘心裡起了疑惑呢?”
彭樂邑心中微動。
病家和大夫之間,信任是最重要的。
沒有信任。心裡先疑惑起來。再好的藥也要減效一半。
彭樂邑之前開的方子,是滋陰補虛的,原本就是調理太后的身子,對病情可以沒有那麼顯著的療效。卻有固本培元之用。對太后的身子好。
顧瑾之並不主張彭樂邑去主動說什麼。
她希望彭樂邑可以在複診時。若無其事修改下藥方,讓太后早起好起來。
這件事,就當只有他們倆知曉。
當然。照彭樂邑的藥方,太后脾陽得益,肝風遲早也能定下,只是多花些時日、拐了個彎。
彭樂邑則半晌不知該說什麼。
他想道謝,但廬陽王妃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不要伸張此事。
彭樂邑恭敬道了聲是:“老臣謹記王妃教誨……”
顧瑾之就說了句不敢當。
她折身回了仁壽宮。
太后並未醒,顧瑾之便坐著等。
成姑姑不時親自給她續茶。
見太后著實睡得沉了,成姑姑便出來,和顧瑾之說話。
她說起了皇后譚氏。
“從正月到二月底,都還好。眼瞧著人也精神了,臉上紅光滿面。聽說您給皇后的藥,三月只送了一半,讓皇后隔天用一次。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她起了風寒,人也瞧著沒精神……”成姑姑道。
成姑姑是太后的聲音。
這話,是太后想跟顧瑾之說的。
對於皇帝而言,譚家老侯爺去世,顧延韜一日日得勢,元平侯姜梁日漸低調,朝中已經相對平穩。
皇帝已經不那麼忌憚譚家了。
所以,譚氏活著還是死了,對太后和皇帝來說,是沒有差別的。
但她半死不活的拖著,大家都難受。
太后很想知道譚氏如今怎樣了,更想知道顧瑾之給譚氏配的是什麼藥。
假如譚氏真的要死了,也要早做打算。
譚氏身為六宮之主,太后也要尊重她幾分,故而不好貿然去問她拿藥來驗。
太后只得問顧瑾之。
所以,成姑姑才提了這話。
“皇后鳳體,已經好了七八成。她不過是在心裡依賴我送來的藥,以為斷了就活不成。心裡所想,表露在身體上。況且這時節交替,染了風寒也是常見的,姑姑不用擔心。”顧瑾之道
成姑姑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又問:“王妃給皇后娘娘的藥,到底是什麼?”
“是西域來的種子,西域來往的商人稱之叫‘罌粟’。”顧瑾之仔細給成姑姑解釋,“種子結果,取下果漿,製成膏體,叫富貴如意膏。”
“有什麼用?”成姑姑又問。
這個答應,她是聽過幾次的。
但她覺得糊里糊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