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部分

,都容易被有心人扣上帽子,不如什麼都不說,哪一隊也不站,將結果全權交給皇帝決斷。

散朝後,皇帝最先走,然後就輪到秦沂。秦沂走在乾淨空曠的甬道上,不一會就有臣子從後面追上:“太子殿下。”

“請起,大人不必多禮。”

彼此寒暄之後,臣子拐彎抹角地打探起秦沂的想法:“殿下,關於親征一事,您有何高見?”

秦沂對此只是疏離地笑了笑:“孤身為兒臣,豈敢揣測聖意。”

這個臣子碰了一鼻子灰,訕訕笑道:“殿下說的是,是臣無狀了。”

秦沂是真的沒打算管,但是他內心裡卻傾向反對親征的那一派。不過倒不是因為擔心忠誠之類,秦沂覺得皇帝不會走的原因非常簡單,隨軍出征那麼累,皇帝會去嗎?

秦沂才不覺得皇帝有這份毅力,更不覺得他會有多少家國責任。親征這種話多半都是皇帝身邊那些太監提出來的,本朝監軍都是太監,監軍的權力甚至比將軍都大,這群大太監想攬權想瘋了,這才極力煽動皇帝,替自己鋪路罷了,秦沂不覺得皇帝會答應這種明擺著吃苦的事。

秦沂想了一會便將這回事拋過,專心去文華殿理政。今天秦沂又不想回東宮了,慈慶宮死氣沉沉的,秦沂幾乎覺得自己在守陵,不如早點處理完這些事情,他直接出宮去暢和園。

但是今日日暮時分,一個太監步履匆匆地走到秦沂身邊,彎腰在秦沂耳邊說了一件事情。

秦沂的臉色肉眼可見地嚴肅起來:“此訊息當真?”

“我們的人親眼看見的,出不了錯。”

秦沂不知不覺皺起眉,斂袖走到窗邊,舉目看向天邊壯麗的晚霞。

線人剛才來報,皇后去乾清宮勸皇上,竟然說服皇帝同意親征了。

後宮中所有能被說服的事情,都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如果皇帝真的沒有這個心思,別說小齊後,便是內閣、司禮太監、後宮妃嬪輪番上陣,皇帝不想去,就是不想去。

皇帝竟然同意親征,這背後的意味就麻煩了。

秦沂當然知道,他能走到今天,最關鍵的轉折點便是宣德那一戰。

他因為小齊後被髮配到邊關,剛開始時確實艱難,他在邊關的地位非常尷尬,身為太子沒有領軍權,而參與指揮軍務那些兵油子也不服他,手下唯獨分到幾百個老弱病殘,不過是裝裝樣子哄著他玩而已。

秦沂什麼時候受過這種怠慢,在宮裡時人人捧著他,說是呼風喚雨也不為過,可是一眨眼他這個皇太子就因為惹惱皇帝而被髮落邊關,別說別人,便是他自己也受不了這個落差。也是因為當時年輕氣盛,秦沂受不了這種無聲的輕視,便瞞著眾人帶兵出去追擊韃靼人,然後他就受傷了,再醒來時他看到一個小姑娘被領入侯府,驚訝又膽怯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那可以說是秦沂人生中最艱難也最奇幻的一段時光,不止是外部條件,更是在情感和內心上。可是他撐過來了,所以最折辱人的懲罰成了他踏向權力高峰的第一步路。那時候秦沂十七歲,雖然已經當了七年太子,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困於宮廷,能發展的勢力不過是太監閹人罷了,他甚至連母族鎮北侯府都指望不上。秦沂射那一箭的時候是真的想弄死那對狗男女,所以他被髮配邊疆也是活該。表面上看這是小齊後的大獲全勝,但是同時,秦沂也有機會離開宮廷,接觸到戰爭和軍隊,那才是真正的實權啊。

秦沂身邊的許多能人就在那段時間來到他身邊,後來兩國開戰,戰爭時權力高度集中,是集權的最好時機,秦沂的勢力趁著這個時機飛速膨脹。最高的峰頂永遠只留給最喪心病狂的賭徒,秦沂孤注一擲,帶著三千人出關突襲,後來他賭贏了,宣德一戰成為燕軍反攻雪恥的轉折點,秦沂也因此名聲大盛。在軍中他獲得數不盡的實權和好處,在民間他聲望遠遠超過前幾位帝王長輩,這才叫名利雙收。

隨便還找到了他的太子妃。

後來,秦沂藉著大婚的時機光明正大回朝,這次他羽翼豐滿,在朝中也全是一面倒的讚譽,皇帝又是個不愛管事的,這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東宮乘著這股勁壯大,直到發展成現在的龐然大物。事到如今,東宮勢大,已經不是說說而已。

而現在,皇帝也有意親自上陣監戰,這是皇帝有意從軍中集權,還是在試探秦沂?秦沂站在窗前想了許久,直到西方的霞光漸漸暗淡,最後化作一片灰燼,秦沂才轉過身,語氣淡淡地吩咐:“備馬。”

隨侍的小林子驚訝了一下:“殿下,您還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