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除了劉夫人還想起給他們倒水泡茶外,劉老爺和劉近南完全沉醉其中。

雖然沈伯謙說的他們並不能一下子接受和理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學習和求知的渴望。

棉花種植沈伯謙講的倒是不多,主要就是施肥打頂。

施肥沒什麼好說的,隨便一個農戶都比他在行。

打頂還是有些科學方法的,而且他要說的也不是黃道婆的研究結果。

倒是實打實的現代研究成果。

當初因為做黃道婆這個專案的模型和報告,他順帶著也解了一些周邊知識。

印象最深的就是棉花的打頂。

因為他當時怎麼都想不到,這個舉動居然是棉花增產的關鍵。

後面他當然進一步瞭解了打頂的科學原理。

知道這能消除頂部生長優勢,使棉花植株養分供生/殖/器官生長,減少無益的損耗,從而達到有增產增收的效果。

只是,這頂也不是隨隨便便打的。

關鍵在於時間和方法。

打頂時間過早,造成棉花早衰,影響產量;

打頂時間過晚,易造成棉花旺長,無效花蕾增多,也會影響產量和品質。

所以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

這一大堆有的沒的一講出來,劉老爺跟劉近南更加信服,也相信他這些都是在書上看的。

不然,就憑這他一個文弱書生,哪裡能懂這麼細的種地的事兒?

除非是從書上看的

一想到這個,劉老爺就心疼,這樣一本騎術,你說這沈家大哥和老爺子說燒就給燒了,這真是暴殄天物啊!

有打頂的專業講解做鋪墊,劉家人對他接下來一整套的棉紡織知識普及也信服不已。

沈伯謙也沒藏私,從棉花摘下來曬乾脫籽說起,又詳細介紹並記錄了他做的這些模型的功用。

好不容易把這些說完,他還真是來了興致,又補充了不少的細節技術知識。

什麼採用三錠木棉紡車,為了保證紡出的線的質量和速度,可以先在彈棉花的時候把棉花彈成棉條,再用來紡線就事半功倍了。

再有就是什麼“錯紗、配色、綜線、絜花”這些經典的織造技術。

畢竟,他還做了一臺機器複雜的提花機的模型。。。。。

劉近南本來只是隨口一問,說這樣織出來的布是什麼樣兒的?

沈伯謙正說的興起,張口就來:什麼只要設計運作得當,所出布匹不僅可以織出花紋,還可以織出折枝、團鳳、棋局、福祿壽喜這些喜慶字樣的圖案。

聽得劉家三口乍舌不已。

在布上織出花紋的技藝,這時候倒不是沒有,之不過都是一些不傳之秘。

但這直接在布上織出圖案?未免太誇張了吧。

劉老爺眼中分明就是不相信。

沈伯謙一眼就發現了,心裡十分不服,但面上還是淡淡的,心裡卻偷笑起來:還好我有證據。

本書由新鮮論壇(凝涉)為您整理製作

他說的證據是個一尺寬,二尺長的小掛毯,此刻正安靜的躺在一邊的角落裡。

這樣東西跟黃道婆關係倒不大,可技術卻是共通的。

之所以會做這個,沈伯謙也純屬是閒著沒事兒,瞎琢磨的。

他當初弄模型的時候就想,把這套東西整出來,咱也得配點兒出品吧?不然這光有枝幹葉子,沒有花也是挺遺憾的。

但用織布機織布?這他搞不來,但他卻想起來有樣兒東西倒是有六七分把握。

那是他支教時候在一個偏遠村落見過的極其原始的家庭作坊式的地毯機。

當時他覺得非常神奇,這可是快二十一世紀了,居然還有這麼大的完全依人工的機器。

那也是他第一次見到完全不用電力,全靠兩位老太太一根線一根線編制的地毯。

後來,他出了一萬塊錢買了她們那塊地毯。

雖然錢不算太多,但比其她們原來賣出的價格,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這幅她們花費差不多八個月才完成的寬兩米五、長七米的純手工地毯,那些來收購的只給五千塊錢,除去本錢兩人一共賺三千塊。

沈伯謙之所以買,不但是看她們辛苦,還有一點兒,他當時因為好奇,全程參與了這幅地毯的製作。

甚至最後為了看到地毯完工,他打了十幾個小時的飛的。。。。。也是夠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