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上了正規,林寶珠不好離開,所以這回來衙門只是張滿囤一人。經過一家牌匾鋪子時候,他忽然想到自家媳婦雖然立了張記的招牌,然而卻並沒有個像樣的牌匾。想了片刻,又摸了摸口袋裡餘下的百十來文錢,索性就大步踏入了店面中。
他是不識的字,卻因著在外闖蕩多年,也能看出好賴的。一百五十文錢,定下一方紅花梨實木招牌。
牌匾鋪子這會兒活兒本就是少的,加上瞧著張滿囤給錢痛快,掌櫃子當下就招呼了店裡的師傅去後邊選了木材幫著打磨雕刻。不過一個時辰左右,張記茶坊幾個大字就躍然牌匾之上。
瞧著牌匾雕刻好了,張滿囤才滿意的快步往回走去。許是為了節省時間,他倒是抄著山路一道走著。其實來時候,媳婦是多給了許多銀錢的,就是為著他到衙門好辦事兒,卻不想省下些銅板倒讓他直接做了匾額。
不過也不當緊,反正他也是慣走山道的,與他來說,爬山上坡跟走平地兒本就沒有多少差別。
看著天快黑了,之前來幫著採茶的倆媳婦跟田大娘和馬嬸子一塊得了工錢,就各自回家了。而林寶珠也趁著張滿囤還沒回來,在鍋裡燉上飯菜,又轉身去了西屋炒製茶葉去了。
看著一籮筐一籮筐的新葉,再瞧自家每每去送貨時候所用的竹筒,林寶珠心裡就開始盤算起怎的讓張記立穩腳跟的事兒了。
其實她心裡清楚的很,現在張記被人提及,無非是佔了白雞冠茶的光。若是以後哪個茶坊再出了更好的新茶,她們的那點噱頭跟剛剛推廣出去的那點名氣,估計就沒得看了。
要知道,這年頭外頭老牌茶坊並不算少。尤其是燕京跟瓊州那邊,好茶名茶層出不窮,就連京城權貴多也是派人到瓊州一帶挑選茶葉。
何況,就算是春日裡第一茬白雞冠茶得了名聲,也不過是再北齊州罷了。若是要比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之流,那還是不夠看的。
也正是因著這個,如今自家的白雞冠茶才能有了一席之地。不然怕是早就引得那些茶園所有者打聽詢問了,如何還能讓自家安然的在這窮鄉僻壤之地製茶呢。
不得不說,林寶珠是真相了,那些名茶茶園東家,雖然聽聞過突然冒出的白雞冠茶,卻並沒有多少人真的當回事兒。一來是術業有專攻,他們各自都有著自家特有的技藝跟茶品。二來白雞冠茶不過是突然得了人們追捧,相比於茶韻深厚的茶葉品種,還是不值一提的。
想著這些,她就琢磨起了該如何把張記這個招牌打出去,要怎樣才能做到就算沒了白雞冠茶,人們提起張記依舊知道它是製茶的作坊。
前世的時候聽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廣告才是品牌推廣的硬手段。如今這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報紙也沒有網路,若是做廣告,也是費人力物力的。
林寶珠一邊搖青,一邊細細想著是否有什麼能值得借鑑的。之前去自家男人鏢局,除去那些鏢師身上凶煞之氣,餘下的便是統一的著裝,還有鏢局所有放鏢地的箱子都是一般模樣,就算大小有差異,可外觀也是毫無二樣的,讓人打眼一瞧就知道是安平鏢局的貨物。
想到這裡,她不由得眼前一亮,一抹精光打眼底閃過。統一的著裝她現在還不需要,可統一的包裝卻是能做到的。如果日後所有買茶的人,只要買了張記的茶葉,都有個貼著張記標誌的竹筒或是紙包裝茶葉,不用別人說,就會有許多人看到。
只要那人說茶葉喝的滋味好,那旁人自然會多看一眼,但凡有一個人幫著宣傳,許是就會多一個人知道張記的茶。
這般茅塞屯開的感覺,當真是讓人渾身舒坦,林寶珠心裡輕快幾分,手上的動作也越發快起來。雖然具體的道道她還沒能想個明白,但到底是有了奔頭了。
等到手頭上的茶葉搖青晾青都差不多了,這才端了出來,在外頭小鍋裡炒制起來。
經過晾青後的茶葉,雖然葉質已經柔軟,可到底是還有青葉種生澀的臭青味。所以不管是為了去除雜味,還是為了後續揉捻茶青方便成型,都需要再高溫炒制。
只有經過了炒青,茶葉才能既保持綠色,又能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繼而使得蒸發失去水分的鮮葉便於揉捻。其實就是利用高溫殺死青葉中的催化酶,讓茶葉失去繼續發酵的可能,從而保持茶葉顏色。然後藉助熱化,消除葉中青臭、苦澀味,留下或是把本還無法下嚥的鮮葉化為具有花葉香味的醇味殺青葉。
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卻也很是費力氣。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