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3部分

個豆丁的輕微呼吸聲在房裡此起彼伏。

連盼拿著個Ipad,帶著耳機,和嚴易一起,一人一個,兩個人都攏在被窩裡,一起點開了這部美食紀錄片。

片子的名字很簡單——中華有味,四個簡單的繁體字,海報上簡簡單單一張紅木桌,一個白瓷碗,一雙木筷子,符合汪令雪一貫的審美。

片子一共三集,第一集,早作聽晨鼓;第二集,平淡是為真;第三集,風雪夜歸人。

連盼之前在微信上聽可可說是按三餐分的,還以為就是簡單分了三餐呢,沒想到名字取的這麼詩意。

不過這樣也正常,汪令雪本人念是舊私塾,詩詞書畫樣樣精通,他江湖地位擺在那裡,不僅僅是美食泰斗,也是大文豪來著。

片子歸類是紀錄片,不過畫面卻明顯有電影敘事風格,只是原聲不多,有人物說話和情節的時候,才會放原聲出來,其餘時刻多半都是輕柔的背景音樂和配音。

配音老師請的是汪令雪的好友,國家一級配音員佟文華先生,老先生音質醇厚,如同老酒,配上緩緩傾瀉而出的木揚琴,讓人心神舒暢,聽著極為舒服。

連盼嘴角忍不住微微彎了彎,汪老牛啊,這聲音,簡直都快趕上嚴易的低音炮了。

當然了,嚴易的聲音要比佟文華年輕太多就是了。

佟文華老先生今年六十歲,是正白旗出生,屬於滿族裡的佟佳氏,後面化姓佟,早年間也是打馬遛鳥的人物,可謂是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大約因為年輕時的紈絝經歷,他聲音聽上去頗有些隨意,不似那些個Y視大片的背景配音那麼嚴肅正統,聽著反而十分親切,有時配上紀錄片裡的一些搞笑場景,還頗有些幽默。

片子第一集以西安鼓樓的鐘鼓之聲作為開始,契合了“早作聽晨鼓”的主題。

清晨十分,西安的小街上熙熙攘攘,各色早市、早點、人群的嘈雜、商販的吆喝充滿了整條街道,給人感覺十分熱鬧。

一位年輕抬起店鋪的卷閘門,露出裡頭“傳統手工麵館”的五字招牌。

年輕人前不久才和妻子從深圳回來,因為無力承擔深圳的高房價,故而回家接手了父親的傳統手工麵館。

妻子在家幫忙,順便照顧小孩,同時還在網上開了一家小手工淘寶店,販賣她自己和家裡老人制作的民俗工藝品。

家裡的小孩子才兩歲,有點淘氣,並不喜歡在自家麵館吃早餐,每天早上都要由奶奶帶著去外面買包包吃。

包包就是指包子,導演跟著小孩子,一路拍了好幾家早餐店,小孩子吃得滿嘴是油,笑得很開心。路邊很多吃早點的人,看見鏡頭似乎有點不自然,不過很快又被美食所誘惑,不再理會。

片子的主體還是聚焦在年輕人接手的這一家手工麵館上,年輕人回家的路程也有拍,開店做面的過程也有拍,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故事,講的不過是千千萬萬中國人家庭中再普通的一個,靠著自家手藝生活、生存。

或許是見慣了各種電影裡精緻的人臉,打光打到五官都模糊的明星,再看高畫質攝像頭下的普通老百姓,人們突然覺得很親切。

臉上帶著兩坨高原紅,每天要吃“包包”和“糕糕”的小朋友,並不算聽話懂事,但卻讓人覺得特別有意思,彷彿就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哪位麵館小老闆一般。

片子的主角文化都很一般,普通話也談不上標準,但是笑容真切,在見慣了各種浮躁、浮誇的電影電視劇後,汪令雪這部平平淡淡講述普通人的影片,突然給人一種久違的粗茶淡飯味道。

第一集看完,連盼意猶未盡,隨著熟悉清脆的木揚琴聲,第二集“平淡是為真”開始了。

片子一開始就是喧鬧的鞭炮聲,這個畫面連盼很熟悉,是在食園門口拍的。

袁子晉跟個瘦猴子似的,拿著打火機正在點鞭炮,燎完就跑的樣子逗笑了周圍一群人,鞭炮噼裡啪啦,講話的人很多,鬧哄哄的。

鏡頭轉到食園的大門,古樸的黑青色牌匾上用金漆寫著“食園”兩個大字,連盼看見,心裡頭突然有些激動。

她不自覺伸手抓住了嚴易的手,有點緊張,嚴易表情還是一貫的慢條斯理,穩如泰山,人靠在床邊,望著她的眼神有些戲謔,“不敢看了?”

說老實話,中華有味可不比連盼之前參加的吃貨聯盟這樣的綜藝,這是紀錄片,後期只有剪輯和配樂配音,可沒有什麼美化、打光之類的。

高畫質攝像鏡頭下,主角們臉上的雀斑都看得一清二楚,都不帶P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