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嗎?
主角離開學校後寫了一篇文章,文章裡講述了當年教授一個幹不了農活的知青,在鄉下是怎麼被岳家照顧的,他的母親又是怎麼家裡家外忙碌幹活讓他能安安心心讀書的,不喜歡,沒有共同語言,那為什麼心安理得的接受那些好處?真的不喜歡,兩個孩子是怎麼蹦出來的?說沒領結婚證就不算結婚?那這樣讓一個未婚女子連生兩子不是耍流氓嗎?
主角在文章裡還寫了他自己的心理歷程,他懷著夢想來到首都,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遇到了真心喜愛的物件,他的未來一片光明,到時候他可以好好照顧母親,引導哥哥走回正途。可這一切,都因為那個嬌嬌女毀了,他苦讀多少年才考上的大學沒有了,他唯一動心的物件沒有了,他哥哥為了幫他出頭進了監獄,他自己在工地搬磚,無力照顧得了抑鬱症的母親,這一切,就只因為嬌嬌女說她對他是真愛,一定要追求他,所以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那誰又尊重過他呢?真愛是能強迫來的嗎?
蘇圓圓這次寫的書是一個悲劇結尾,到最後,雖然有很多人因為主角的文章有了反思,教授也被學校開除,但教授他們夫妻還是住在首都的小洋房裡,過他們安樂的日子,他們的女兒被他們送出國,在國外不再受任何影響。而主角呢?別人對他的支援什麼用都沒有,他因為學歷低找不到好工作,又有坐牢的哥哥和抑鬱症的母親,他沒再找物件,而是每天沉默著努力掙錢養活家人。
所有看完蘇圓圓這本書的人第一反應就是壓抑,緊接著就是不平,替主角不平。他什麼都沒做錯,憑什麼最後落得這麼個下場?有人罵教授不養兒子,有人罵嬌嬌女太過分,有人責怪母親太軟弱,有人怪罪主角的物件不堅持。但罵過之後,心裡卻湧現出一種奇怪的感覺,那個知青教授所做的事不就是現在很多人在做的事嗎?
也許並不是每個被拋棄的人都會像書中那麼慘,可被拋棄之後會遭遇什麼,絕對比書中有過之而無不及。所有人都知道流言蜚語有多可怕,那真的會逼死人。那某些急於擺脫鄉下束縛的知青,追求自由真的是對的嗎?當初在鄉下難道有人逼著他們結婚嗎?他們連父母包辦都不是,他們在鄉下的婚姻分明是他們自己決定的,現在有什麼理由說那些是束縛呢?這不就是書中所說的不負責任嗎?
還有那些不顧別人有物件而強行追求的人,追求真愛就可以不尊重人了嗎?想想如果把自己代入書中主角,明明有要好的女友,卻被人強行拆散,那是一種多麼噁心的感覺?這樣不顧別人感受肆意傷害別人的追求,說是人品低劣真的不過分。
蘇圓圓很快又寫了一本父母一輩子為兒子辛苦勞作,兒子卻為了追求真愛反抗父母,對他們惡言相向的書。這樣的現實事例太多了,因為大家正在反抗包辦婚姻,這個反抗本身沒有錯,可因為父母覺得他這個物件不太好,他就對父母惡言相向就有問題了,他將這些年父母辛苦付出當成什麼?因為這本書的主角是父母,所以讀者代入的也是父母的角色,頓時感覺養出這樣的兒子還不如當初剛生下來就掐死了事。
她還寫了好幾本書,從各種角度暗喻了過度追求自由和愛情是一種病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責任感都沒有了,那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是不是都要自私自利只顧自己,再也沒有任何奉獻的精神?
她這幾本書被做成了一個系列,好多人都是全套買回去的。剛開始寫信罵她的讀者好多,說她在堅持封建糟粕,誤導大家、耽誤大家。她一概不理,繼續投入到醫術的學習中。慢慢的幾個月過去了,因為她的書引發了大家對這方面的關注,導致一些慘劇發生後被迅速傳開。
像一位妻子被拋棄後承受不了流言蜚語跳河而亡,而她的丈夫剛剛在華夏大學得到了老師的欣賞;像一個小孩得急病沒錢治夭折了,而沒錢的原因是他媽媽偷了全家的錢去上大學;像一個女人吞了老鼠藥自殺,是因為另一個女人一直追求她丈夫,終於上位成功。
這類的事情變得好多,其實也是突然發生的,只不過是因為大家的關注突然給翻出來的。現實事件一發生,比蘇圓圓書裡的故事還悲慘,這件事一下子成了現象級事件,所有人都關注起來,反思的人越來越多,罵蘇圓圓的人越來越少。好多學校的文學社都寫了好多關於這個事件的文章,有贊同的、有反對的,一下子好像展開了隔空辯論,自然也引發了上級的重視。
關於人品不過關到底能不能成為國家棟梁的話題被提出來探討,還有大批知青回城導致多少家破人亡的話題更是被重點探討。
又過了幾個月,終於有命令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