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莎莉幼年的經歷,她對性。愛感到恐懼,所以分裂出了代表她□□的貝蕾。而娜拉的分裂則源於莎莉前夫的庸俗,莎莉的前夫拒絕和她有精神層次的往來和交流,他們之間只有獸性的交往,事實上,莎莉的前夫是貝蕾為她勾搭來的,所以,當莎莉發覺自己和丈夫毫無共同語言,丈夫對她的夢想完全沒有興趣的時候,她分裂出了娜拉,一個學識淵博的圖書館員。——但金斯頓的調查證明,莎莉的前夫對她照料頗周,而且本人是大學畢業生,這在影片的時代背景中,足以表達出他的博學了。
而莎莉在生產後分裂出了戴芮,因為她母親一直患有憂鬱症,無法很好地照料她,導致莎莉和孩子們相處時總是緊張不安,她不知道該如何給予孩子們一個正常的童年,這份對於自己童年缺失的焦慮,促使她分裂出了最為天真善良的戴芮,戴芮本身就是孩子,她總是無憂無慮,但也顯得笨拙無知,一些對於娜拉來說輕而易舉的問題,完全超出了戴芮的知識範圍。但戴芮也是唯一一個一直保持清醒的意識,雖然她不能總是掌握主導權,但其餘人格掌控身體時,戴芮總是在她們身後掌握著她們的做法。
“戴芮,”羅傑語氣和緩地說,“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
不能不說,克里斯托弗的演技不錯,他把自己對戴芮的愛慕和罪惡感都掩藏得很好,肢體語言剋制,但眼神依然狂熱執迷,比起羅傑對待貝蕾的輕視和心動,對莎莉的憐憫與疏離,對娜拉的戒備,克里斯托弗的確在兩個人的對手戲中演出了多角戀的感覺。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也算是實至名歸,羅伯特認為他是配得上這個提名的,然而,和珍妮弗灑脫自如的人格轉換相比,作為方法派大師來說,羅伯特到底還是有偏向的——正因為他是方法派大師,他才能欣賞到珍妮弗表演中的含金量。
事實上,在多重人格這種角色的表演上,大部分製片方都會選擇表現派的演員出演,甚至於說在好萊塢,這就等於是找外援——雖然表現派和體驗派一直都是各有高手,但毫無疑問,好萊塢的體驗派、方法派大師一直是層出不窮,而說起表現派,那就首推英國演藝界了,英國演藝圈的演員多數是科班出身,運用精妙、到位的表情和出眾的臺詞功底來塑造戲劇性、魅力十足的角色,比如說朱迪。丹奇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傑瑞米。艾恩斯、瑪吉。史密斯,都是英倫表現派大師級人物,他們的角色都很有腔調,很有魅力,但又清楚地讓人意識到這是影視角色,和觀眾的距離感較強。而在多重人格角色的塑造中,選用表現派演員是很有便利性的,比如說莎莉,如果用表現派來塑造的話,可以輕鬆地塑造出五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女性,但弱點就是表演痕跡較強,觀眾無法聯絡到實際,少了一份體驗派能提供的親近感和代入感。
但即使有這樣的弱點,考慮到演員的負擔,表現派演員仍然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只有方法派演員才知道,對於方法派來說,要吃透、模擬一個角色,並不是那麼簡單的,由於劇情中設定的多重人格真正是獨立人格,而非一個人的幾個側面,這就等於要做五份功課,吃透五個角色——這還不算結束,在表演中還要能夠自如地瞬間切換五種表演狀態,也就是說,珍妮弗在表演中幾乎不需要建築角色,即使是對羅伯特來說,這也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雖然方法派號召讓演員在表演中一直維持著角色狀態,也就是說,演計程車司機時,一直保持計程車司機的狀態,就把自己當個司機來生活,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因素會讓你有些出戏,在上鏡以前,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多,幾分鐘就好,讓演員協調狀態,調整成電影裡的角色,再投入去表演。
能不能毫無準備地切換呢?羅伯特又一次按了暫停,他試著模仿了一下,在自己的表演生涯中兩個刻骨銘心的角色中進行切換——《計程車司機》中的特拉維斯和《教父》的維託。柯里昂,即使三十多年過去了,這兩個角色依然在他腦中縈繞不去,往往是他午夜夢迴中的‘自己’,這就是角色在方法派演員心中留下的痕跡。
“你在和我說話嗎?”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那個矛盾的特拉維斯又回到了德尼羅身上,他對著那面無形的鏡子,唸叨出了《計程車司機》的經典臺詞,然後迅速地切換到青年維託的精神世界——
“Nah。”德尼羅搖了搖頭,自嘲地笑了起來:毫無疑問,他笑場了,這兩個角色是如此的不同,他不可能上一秒是個迷茫而憤世嫉俗的計程車司機,下一秒又是那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教父。
“這女孩值得影評人們的瘋狂吹捧。”他無意識地摩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