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聽說今年在魯國的金秋節上,神女廟裡有數百名鐵匠獻上精製的刀劍槍矛,祈求來年手藝能更加精熟,打鐵的爐子爐火能更加精純; 他們打鐵時千萬不要出現爐子倒塌或爐火熄滅這樣的事。
魯國現在除了商人云集,木匠和鐵匠都多了不少。其中從鄭地和魏地逃來的匠工最多。
鄭地因為鄭王的緣故; 王權旁落; 各城今年連貢稅都有點拖延了; 鄭太后在王宮中對著丁強哭述,丁強就寫信回來稟告姜旦,姜旦也寫在了給她的信中。
龔香的信裡也提到了鄭國的事,不過他說的是鄭國各城雖然對鄭王和鄭太后有些怠慢了,但對魯王卻非常尊崇:他們今年就送了不少東西給魯國。
而且非常簡單的,直接送到了魯國佔去的鄭國新城中。
現在鄭國新城中也大半都開始遵從魯俗了,學魯字,從魯律,遵王令,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了。
有相當多的鄭人離開了新城,但同時也有許多鄭人往新城遷。新城現在已經再次擴大了。
鄭太后還提了一件事,想替鄭王求娶姜旦的女兒。
姜旦寫在信裡,順便把他現在有幾個孩子都給寫了一遍。鄭後春花目前只有一子,但春花太“賢惠”,替姜旦收了不少美女,姜旦就又有了三女一子。
姜旦本身不願意給這些孩子名份,他覺得自己讓春花生下一個王子已經有點對不起姜揚了,其餘的孩子都不賜姓,在宮中居住就可以了。
龔香也覺得這樣好。
但鄭太后一點都不介意這些“公主”不姓姜,直言她的兒子粗鄙,能得姜氏賜女就足以告慰祖先了。
龔香特意拿去問姜旦:你要不要嫁個女兒過去啊?
姜旦想都不想就拒絕了:孤嫁個女兒過去,那不是要承認她的身份了嗎?那國中不更要亂了?不嫁,女兒孤自己養,日後尋一貌美忠厚之人嫁了就行了。
龔香就對姜姬說,大王成熟了,可當一面。
魯地事事都進行的很順利,但也有點停滯下來了。她在的時候,一門心思收服各地世家。她不在了,龔香對其他城池沒什麼興趣,姜旦也沒什麼野心,魯國其他地方的世家難得的有了一點喘息的機會。
姜姬把這件事記下,她總覺得這是龔香故意放縱的。
公主城今年最有名的東西就是“河谷糧”了。商人們追捧河谷糧,姜姬也命人在公主城附近開墾良田進行試種,所以今年就出現了谷罰У幕ㄎ啤�
衣服上、器具上,甚至小兒、女子會用胭脂畫在臉上。河谷糧已經傳得有些神奇了,有說它能治病的,也有說它能保佑家人的,還有說它能開智、能令女子生子等等。
不過河谷糧的穀粒大,百姓們倒是都很願意去種種看。
姜姬和三寶的屋裡沒有免俗,新年早上起來,她就在自己的屋裡看到一碟精挑細選的河谷糧,金燦燦的,飽滿得很。
侍人們笑著說:“討個好彩頭。”
她到三寶屋裡,也看到了同樣的一碟河谷糧。
三寶早晨起來吃飯,一碗熱騰騰的蒸米飯就擺在她面前。
三寶指著它說:“好吃!”
除了米飯之外,三寶還喜歡吃細麵條。
細麵條盛在甕裡,還有點燙。侍人把麵條挑出來盛給三寶,吃米飯時她會掉飯粒,吃麵條卻會咬斷後閉著嘴嚼,這種奇特的“分別”讓她研究過很長時間,還特意問三寶為什麼對面條如此“不同”——你吃米飯時就不能也閉著嘴嚼,別張著嘴掉飯嗎?!
三寶用“媽媽是傻子”的語氣說:“當然因為麵條帶湯啊!”
姜姬:“……”
原來她覺得帶湯的會漏出來湯,所以一定要把嘴閉上。米飯沒湯,可以隨便吃!
關於家裡的飲食習慣,姜武對米飯和麵條都不喜歡,他只喜歡餅,他覺得餅夠大。“一小碗一小碗的,吃著太費事。”他說。
姜姬:“我還想看一下三寶這個習慣是不是跟你學的呢。”
姜武倒覺得這肯定是像她,“你從小毛病就多。”
姜姬:“……”
別仗著以前養過她就汙衊她!她以前才沒三寶這樣的毛病呢!
用過早飯,姜武披掛著,姜姬乘車,帶三寶出去“巡遊”。也就是向整個公主城的人展示,他們這一家三口就是公主城的主人了。
公主城現在相當的“和平”。周圍其他城市影響不到他們,不管他們是缺糧也好,缺丁也罷,手都伸不到公主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