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0部分

比如興昌,比如保平,比如宜興。

這些城池無一例外,全是大城,全在晉江沿岸,百姓大多全都以種地為生,因為糧食豐富,氣候適宜,所以這些城的百姓繁衍得快,壯丁足。

從這些地方徵糧徵丁都是很合適的。

但缺少壯丁之後,耕種跟著就要受影響。

何家人覺得陶公此計狠毒,可此計卻一定會成功,所以他們也暗中聯絡了其他幾座城池,他們雖然不如陶公,但也不願意一味的受人利用,就想借此爭一爭勢。

陶公以為他們只是小兵,不知小兵聯合起來,也能把主帥推翻。

開春後,陶公就暗中傳信給何家,示意他們今年不要組織百姓耕種,如果可能,最好阻止百姓春耕。

何家當然不願意。在陶公看,這不過是他與朝陽公主鬥法的佈局,是他要推翻朝陽公主的把柄。但何家在興昌生息可止百代?他們與興昌共為一體,損百姓就是損興昌,就是損何家!

何家發覺陶公不值得依靠,就沒有聽他的,照例讓百姓耕種,然後照陶公說的,讓自家親信去鳳凰臺告何家太守誤了春耕。

地照種,人照告,陶公的心都放在鳳凰臺了,又不會到興昌來看。

如此這般,告了一年,太守理所當然的要把這個局給揭開,不然照陶公所言,等到年末讓興昌真的不交稅?那罪過就大了。

索性,他聯合其他各城有志一同之人,一同上表辭官,把這個局給提前揭開了。

這樣各城並未真的抗稅,就算真到鳳凰臺去辯駁也不會落到下風。

果然,大軍跟著就來了。

各城便有驚慌失措的,畢竟紙上談來終覺淺,大軍到家門口了,才後悔的也不是沒有。

興昌何家是少數幾個中到現在還堅定不改初衷的。實在是現在鳳凰臺上,皇帝不像樣,大臣也不像樣,他們這些下頭的城實在無所適從。

何家當時商量此事時就有人憤憤道,他們當臣子的,聽皇帝的還有話說,陛下讓他們去死,他們不去是不忠君。可聽皇帝他姑的?聽一個大臣的?

“隨歌起舞,伎乎?”

誰都能指使的動,是人家家養的奴僕嗎?

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但反,也不是說反就能反的。何家到現在也沒有個主意是不是真的要反,只怕這個字剛說出口,何家裡面就要打個你死我活。

那就不說。

至少有一條,他們既不想聽朝陽公主的指派,也不想聽陶公的指派。

說句不好聽的,上數這兩位算個什麼東西?朝陽公主是有德還是有慧?陶公是有名還是有功?聽他們的,不丟人嗎?

所以興昌何家早就想好了,等大軍來了,就認準一條:此軍是何人所派?

此將是何人所點?

如果是皇帝,那我等出城跪服,是縛是殺,都無二話。

如果不是皇帝,那你們無旨出兵,是亂兵,對不起我們不聽。

帶兵來的也是花家帝系,紮下營後照例給興昌送信,表達友好之意:咱們都說好了的,我就是來走個過場,你看咱們這戲接著往下怎麼唱?

結果興昌來了這手,這人就懵了。

但他慫啊,他對興昌呵呵說: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既然你們這麼問,我就把你們的話送回鳳凰臺讓大人們決定吧。

他立刻寫信送回花家。

花家哪裡懂這個?從頭到尾,這都是花萬里和朝陽公主商量的。他們很驚很慌——這跟說好的不一樣!

怎麼辦?

花母想了想,覺得朝陽公主不是能商量的人,萬一告訴朝陽公主了,她覺得是花家不會辦事怎麼辦。

這很有可能啊!

花母也鬧不清楚,主要是怕給花萬里添麻煩,就讓人把信又送去給花萬里了。

花萬里也帶著一支軍隊在圍城,他和他最親信的四個堂兄弟圍著三個城。

在他看來,這是一樁十拿九穩的買賣。但也要防著會有意外,萬一有人不按牌理出牌呢?所以花母轉送的信到他手裡時,他也不是太吃驚。

仔細想想,讓人給在興昌的堂弟送信:別怕,先圍城,糧草帶足了嗎?帶夠了就圍著吧,記得約束士兵不要出營就行。

他覺得這是興昌不見棺材不掉淚。看他現在強硬,等花家把其餘的城全都收服了以後,剩下他自己,他還能硬得起來嗎?

不過為防再有意外發生,他決定不等了。本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