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1部分

,訓練勇壯,發召賢書,請天下賢良共舉此事。

李家因此聲名大噪。

李客派兩個弟弟與友人出去遊說,與李家隔河而望的八百里外,是春山包氏。

包氏立刻響應,願與李家共舉。

李客原本怕包氏不應,見包氏應了,兩邊又隔得遠,一時半刻打不起來,便立刻握手稱和,兩邊都有交好的意圖,幾番交流過後就成了盟友。

他兩家聯手倡導此事,附近的小城都響應起來。

這才是義軍初成時的局面。

後來伍家也加了進來。

再後來,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

人多,說話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糧的人就更多了。

與雲賊幾番爭鬥,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虧的。

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經過一番生死之後,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兩個弟弟在支撐著。

這一日,前面突然遞過來一個訊息。

“……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話當真?”

送信的是李風的從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

從人道:“是伍家說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經派人去河谷查探了。”

李客想了想,搖頭說:“河谷那裡太險了……”從人道:“叔叔也曾猶豫,只是……”

李客直起身,喚人取筆墨來,他現在手臂無力,只能用紙筆,用慣了倒覺得確實比牘片要方便些。

他道:“我寫一道奏表,遞到鳳凰臺,求見陛下。”

從人喜道:“如此更好!兩廂印證,更能取信於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從人聽說後就心裡不服。

現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

伍氏不過用一個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

李客寫奏表時一直皺著眉,似乎有無數心事。他勉強支撐寫完,丟了筆倒回榻上。他的從人剛回來,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來寫不是也一樣?”他和李客從小一起長大,筆跡一模一樣。

李客指著案上的紙說:“你看一遍,可有疏漏?”

從人讀了一遍,點頭說:“寫得很好。這是良春公的《慕君賦》。”

良春公是某代的一個文人,困居小城,長得也不夠美,才學也不夠好,也沒拜個好師父,有個好師兄,所以大半輩子都沒能被皇帝發現。

所以他就很痛苦。

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賦》——當然原名不叫這個,這個是後人給起的。

他憋出一篇說他有多渴望見到皇帝,泣血都要見到皇帝,見不到皇帝又有多痛苦的文章,真是從白天到黑夜,一年四季,見春光見流水見明月都想到皇帝,娶得老婆又美麗又賢惠也不耽誤他想皇帝,納得小妾又嬌俏又動人也不耽誤他想皇帝,親爹孃關懷慈愛也不耽誤他想皇帝,生了兒子以後還在想皇帝,發誓要把兒子教好送去給皇帝。

結果這篇自苦的文章火了,傳到皇帝耳中,皇帝找來一看,如此深情怎能辜負?就把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傳到鳳凰臺,終於讓良春公達成了見皇帝的心願。

良春公在鳳凰臺住了七年,終於去逝,死後棺材被皇帝送回家鄉,萬人空巷。

這是一段忠臣與賢君的佳話。也是一個士子終於能憑一篇文章打動皇帝的佳話。

後來,但凡是臣子思君,十有八九都要引用這篇文章。寫了以後,皇帝十有八九都要把人叫過去,好解臣子的相思之苦。

李客引用此賦,當然非常合適。他總不能寫我聽說皇帝不在家,所以我特意來拜訪他。他只能寫我太想皇帝了,能讓我見見皇帝嗎?

從人將此表封在盒中,猶豫了一番,問李客讓他哪個兒子去送信。

肯定不能是李客本人去,兩個弟弟都在領兵也不合適,那就只能是李客的兒子去了。

最好是長子。

但李客的長子非常重要,次子雖然不太夠格,但確實是最合適的。

從人:“不如就讓二郎……”李客搖頭:“我不去還行,大郎不能不去。就叫大郎去。”

從人擔憂道:“你現在坐都坐不住,家裡的事都是大郎去辦的,派他去那麼遠的地方不說,家裡的事怎麼辦?”

李家的規矩如此,長子是要接任家業的,底下的兒子倒是都不怎麼重要。

李客:“正因為看重他,才要歷練。就讓大郎去。”

從人只得去傳話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