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的警衛營營長的薛嶽;張治中;傅作義;南京保衛戰戰前信誓旦旦保衛南京,日軍一來,幾乎是獨自出逃,導致大批**被俘虜的唐生智;羅卓英;空軍司令周至柔;顧祝同;蔣最信任的陳誠;“小諸葛”白崇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等等眾多大名振聾發聵之人物。

二就是1937年發表《國防倫》,作品一出版,轟動一時,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書中明確提出:“唯有長期抗戰,才能把日本拖垮”。“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他明確預見到以中國一國之力是很難戰勝日本軍國主義,只有把美國拉進對日作戰,才能最終戰勝日本。所以在抗戰初期,他提出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被蔣介石採納,中**隊以必要退讓和巨大的地理空間分散了日本的軍力,使日本不能在短時間內殲滅民國政府的有生力量,終於等到美日開戰,迎來抗戰勝利的轉機。

具體點就是防止日本走和元滅南宋一樣的道路,開闢第二戰場淞滬戰場。雖然損失巨大,戰術上失敗了,但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日軍雙線作戰,無法集中重武器,發揮機械化的優勢,日軍也沒做到“3個月滅亡中國。”閒院宮親王以及當時的陸軍大臣杉山的叫囂也成了國際笑話。

當然毛也提出過《論持久戰》,《論持久戰》是**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不過比蔣百里晚一年。

第三有點傳奇色彩,也有人不太相信。蔣百里上將在1901年留學日本,經成城(初級軍事學堂)而進士官學校。1906年畢業的時候,日本天皇賜刀規定給最重要的步兵科畢業生中的第一名,結果蔣百里奪了這個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賜刀帶回了中國。

若三人不是英年早逝,並且抗戰中都跟隨蔣介石,抗戰的歷史真的會改變。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佈《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週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

頒佈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也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可惜太弱小,抗戰一開始大都自沉長江,防止日軍逆流而上。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定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

後來,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複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三傑”最後就算當不上蔣介石這樣的特級上將,做個一級上將玩玩估計問題不大。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日本戰略情報收集處'

“好的,蔣百里蔣方震,我不跟他一般見識,把他從監獄裡放出來。雖然他反對過我,但為了黨國利益,讓他重新出山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