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1部分

抓住是重判的,那麼這個時候‘買’字就換成了圈裡人都明白的‘圍’字。平日裡舉辦派對邀請需要圍的人參加、沒事的時候吃飯聯絡感情、僱傭評審團隊某人的妻子到自己公司工作,這些都是‘圍’要付出的,這筆錢自然會放在藝人頭上,無論你是藝人還是導演,和哪家公關公司聯絡,這些錢肯定是你出。

尤其是在2011年茱莉亞…羅伯茨在自己家裡舉辦了私人派對邀請多位評審參加以後,好萊塢修改了遊說規則,不允許藝人親自參與到遊說過程中,必須透過公關公司的時候,這筆錢開始瘋狂上漲,現階段還在7000…10000美元一個月,2011年以後最高的公司已經漲到了50000美元。好萊塢也是沒辦法,既要放著藝人和評審權力互換的許諾今年你選我、明年我選你,又要用6000名之眾的評審防止因為遊說有人操縱奧斯卡,簡直就是又怕老婆太漂亮招蜂引蝶、又怕媳婦太難看主動紅杏出牆,反正怎麼著都不舒服。

真到了奧斯卡評選季,也就是每年的十月以後,公關公司接到單子的時候又開始忙碌了,先要把圍好的影評人、媒體都用上,在兩邊的《時代雜誌》(紐約、洛杉磯)發表各種鼓吹文章,又要大肆買廣告,買雜誌封面、封底。因為影評人和媒體的軟文就算寫了也未必產生多大的效用,封面和封底能保證更多人看到,所以,那筆錢都不能省。

等忙完了這頭,終於可以開始忽悠評委了,兩人一組陪著評委進行‘私人放映’,在陪著看‘私人放映’前,得篩選出搖擺的中間派,然後才進行忽悠。這筆花銷目前在好萊塢的價格是3000美元一場,比如曾經競爭最激烈的《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不可饒恕》和《聞香識女人》、《與狼共舞》和《人鬼情未了》、《英國病人》和《冰血暴》、《莎翁情史》和《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影片在爭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時候,都是前者勝出了,但是,絕對不能說他們的勝出是質量上徹底超越了後者,而是遊說公司產生了巨大能量。

其實奧斯卡給評委組準備了影廳,只是影廳內只有1062個席位,6000名評委中的老油條根本不會去影廳觀影,去的都是新人,反正奧斯卡會把dvd郵寄到家裡,何苦費那個勁呢。這直接造成了奧斯卡準備的影廳時常上座率不超過五層,去的人都是相互不認識第一次來當評委的人。

其中,最佳影片獎是遊說難度最大的獎項,在華夏,最佳影片獎幾乎被認為是雞肋,這邊的從業人員更在乎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攝像,這是個人獎項,能提高下一部片子的片酬。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直接變成了6000名評委的混合投票,而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等等個人獎項反而是該工會退出的評委投票,不涉及其他行業。

這就造成了遊說的難度增加,在個人獎項上,公關公司有可能遊說幾百人就可以,可是到了最佳影片獎項上,就要遊說大量評委,甚至有時候會達到千人之巨。以這個來算賬的話,一場私人放映費用是3000美元,一次能遊說2個人,遊說公司只有舉辦至少500場以上的私人放映並且每一場都得遊說成功才有勝算,光是這筆費用就超過150萬美元。

加上各種廣告鋪底,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和邵英雄所說的500萬美元打底,紛紛起跳過千萬的價格絕對不是嚇唬人,而是實打實的在燒錢。

怪不得哈利…斯隆說奧斯卡不是藝術類獎項,藝術類獎項哪有這麼燒錢的?都能燒的起這多錢了,誰還去拍藝術片??!!

邵英雄沒問這筆錢怎麼賺回來,他清楚拿獎的藝人片酬上漲、電影票房分層提升是慣例,可是對於公司操縱藝人得獎的電影怎麼回收資金他還是很好奇,畢竟公司操縱之後要是隻獲得了個人獎項,得利的是演員,而並非公司本身,起碼沒有實際上的鈔票收入。

還好,哈利…斯隆對此也做出瞭解釋。

原來在好萊塢一部電影只要在奧斯卡上得到了四項到五項提名就可以二次上映,獲獎以後更是可以重新回到大熒幕。

這時候影片就彷彿去奧斯卡上渡了層金回來,對影迷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最好的案例就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如果沒有奧斯卡,他前期票房並不太好看,可是在金球獎、奧斯卡獎項上接連不斷的現身,等二次上映的時候,票房直接爆棚,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甚至有些電影在大投入以後票房不佳都會去操縱奧斯卡,要是真的已經賠了幾千萬美元,多花幾百萬搏一搏二次上映也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