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立刻有人叫道:“夥計,夥計,把說書先生給我叫過來。”
過了一會兒,一個穿青色長衫的說書先生走了過來,笑著問道:“諸位想聽哪一段?”
“就跟我們說說這個快做新郎官的崔公子。”
“現在是崔校尉了。”說書先生笑道,又清了清嗓子,等眾人靜了一靜,開始說道:“那今天小的就給大家講一段,宰相子離家偷從軍,崔校尉逞威玉門關卻說”
這個說書的便開始動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崔皓輝打仗的事蹟編成時人最喜歡的段子講給眾人聽。其實這說書的也是涵因花錢請的人,因為那個時候,為官做宰不僅要有政績,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名聲,養望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對招攬人才,穩定民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輿論不論在古代還是後世,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這件事很早就開始了,只不過之前李湛在沒有戰功之前,也不過是用一些人在街頭巷尾議論李湛為百姓做了什麼事,比如打了多少口井,開了多少荒地,救濟了多少災民,後來李湛數戰告捷,便乾脆變成各種段子,讓說書人在各地酒館裡頭公開宣揚。這個說書人還有這對議論的人之中,就有涵因出錢收買的。
盧氏看到聘禮,臉色也沒有那麼難看了,畢竟,除了打仗的時候可能會送命,崔皓輝也沒什麼不好了。年紀輕輕就當了校尉,也說明很有些能力。只是悄悄跟李詢嘮叨:“好好的靖國公府二公子,當什麼官不好,非要跟突厥人砍砍殺殺的。跟他說說轉成文官吧。”
李詢不耐煩的說道:“女婿怎麼樣,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