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季瑤出嫁前,與她促膝長談。本來,該是母女深談,現在,卻變成長嫂如母,由她代理了長公主。長公主心頭的鬱悶一直未除去,甚至在聽說黎季瑤自己說是自願嫁的以後,更不開心了。
花夕顏那晚上,和黎季瑤算是長話短說。身為女人,嫁夫以後該做些什麼,花夕顏精簡為一句話:夫唱婦隨,婦唱夫隨。
因為如果真要她說,那真是兩輩子她都說不完。何況,她到現在自己的婚姻都只不過走了幾年,經驗也就那些,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和他過的湊合,沒有被人扳倒,小有成就。
黎季瑤對她這話深有體會:“他是瞎子,我平常得聽他的,多幫幫他。同時,我當然不能因為他娶我為妃,因此沒有任何防備。去到那兒,難免會有些人想趁虛而入,欺負我是東陵人,在他府裡擠兌我。”
小妮子別看性子天真,因為在長公主府裡親眼目睹了長公主和駙馬之間的鬥爭,看透了人世間的夫妻關係。像長公主這樣位高權重能壓著駙馬爺的,都控制不住駙馬爺另外找女人,何況地位比妻子高的丈夫。
聽她能說出這樣的話,花夕顏心裡頭踏實了。看這小妮子去到西秦,肯定不像長公主想的那般虛弱不堪一擊,可能要比長公主都厲害的多。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嘛。
黎季瑤出嫁西秦之後,長公主一個人在長公主府,本是落寞了,清寂難以排除,加上都被皇帝摘掉了那塊掌上明珠的金匾。上門奉承長公主的人,日益減少。長公主府前的車水馬龍變成了門雀可羅。長公主府風光不再,似乎令人唏噓。
然而,前日,陳氏去長公主府瞧過長公主後,發現,長公主不像以前剛死了駙馬爺那會兒身體清減到臉像瘦成了一根指頭,如今,竟是吃胖了些了,面色圓潤,苦瓜臉,偶爾能露出些笑來。
說來,這都是因為代替黎季瑤留在了東陵的李麗華郡主的功勞。長公主與二公主後來達成了什麼協議,外面的人不清楚。只知道二公主隨秦王迎親隊伍回西秦時,將麗華郡主留在了長公主府,說是要麗華郡主多陪陪這個姨媽。
黎季瑤去到西秦,最可靠的靠山無疑是二公主了。李麗華留在東陵,聖上聖意難測,李麗華離出嫁可以有一兩年選擇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得長公主扶持,別看長公主府好像風光不再,但是到底是聖上唯一讓其留在京城的姑媽。長公主總有些辦法,讓李麗華在東陵不受委屈,加上陳氏的力量,可以讓李麗華嫁的不是很差。想必,皇帝礙著西秦的面子,應該也不會讓李麗華嫁的差,那就是讓李麗華嫁的能不太差強人意些。
二公主真正的算盤,肯定是與長公主私下協商過了。想這東陵裡頭,能配得上李麗華的,最好的物件,當然是把婚事委託在東陵的雲族宗主了。可是雲塵景這人,太難捉摸,很難高攀。除了雲塵景,東陵裡,能挑得出幾個與李麗華相配的?
花夕顏想,恐怕連自己兄長,無數女人暗地裡倒追的宮大人,都沒能進二公主的眼睛。
二公主畢竟身在西秦,西秦重武輕文,看秦王那樣文質彬彬的人士都是擅長武劍而不是文墨,都知道,二公主心目中的乘龍快婿,絕對不是她哥這種偏文的。
那個時候,花夕顏還沒有二公主想的那麼遠大,原來,二公主瞄準的目標,已經遠不止東陵了。
不知不覺,離小木木離宮快一個月了。
秋天的腳步開始帶來了冬季的盛景。
小兒子離開後,據聞,大兒子,小太子爺,是近期集中修煉起了劍術,連平日裡最愛的文房四寶都撇在了一邊。
小太子爺壓力很大,因為眼看十年一次的仙劍大會,要召開了。這將是他第一齣席這樣天下所有名流高手聚集的大會。想到當年自己父親在大會上的表現,小太子爺怎能有損父親的名聲。
花夕顏那日走到廣陽殿,不動聲色,站在遠處看兒子習武。
小太子爺手持的劍稱為靈劍,可以伴隨習武者的身高做大小調整,因此,拿著劍的太子,並不顯得像一個小人舉著一把大斧頭誇張。
刷刷刷,劍風凌厲,落葉在小小的龍袍四周如千萬花朵飄零,在其中揮舞的劍光,行雲流水,宛若流星,葉子被劍光所及之處,是聞劍起舞。用鎏金繡滿了九龍的小龍炮,與劍糅合為了一體,劍光飛閃,龍影相隨。九龍在花中飛舞,惹得天際都雷聲陣陣,驚天動地。
據說,小太子爺練武的時候,皇宮裡,每天都要下雷陣雨。搞得,文武百官進宮面見聖上時,都天天得撐著把油紙傘。
永寧殿中,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