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立刻喊停。”
得到他的答應,心裡頭歡喜高興的太子妃把他的手握在手裡,瞅著他眼裡的小無奈笑的甜蜜幸福。拿她這個小模樣沒奈何的胤礽,伸手捏捏她的小鼻子,也笑了起來。
小兩口又給小寶寶們唸了一段《漢書》裡面的文章,胤礽要去給太皇太后請安,阿茹娜要提前去毓慶宮準備好晚上的祭月、拜月等事宜,兩個人就一起出發回紫禁城。
古華夏人對於日月的崇拜古來就有,周朝時期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文人貴族紛紛效仿帝王遙望明月的情懷,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到了唐朝時期中秋節就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宋朝時期開始盛行,到現在它已經與春節齊名,成為大清人的主要節日之一。
當夜幕降臨,月亮在東邊的天空緩緩升起的時候,大清國的家家戶戶都掛起來高懸空中的大紅燈籠;街頭巷尾都出現了賣兔兒爺的小攤,扮成兔首人身的小商販;各個店家都把自己準備的燈謎獎品……極盡精巧的各式燈籠擺了出來。
文人雅士摩拳擦掌的醞釀情緒,力圖在接下來的連詩猜燈謎活動中奪得魁首;富貴人家登高樓搭戲臺,對月賞樂,把酒言歡;普通人家歡歡喜喜的安排家宴酬佳節,闔家團圓美,縱享天倫樂;風塵僕僕的江湖好漢們聚在一起,提一壺好酒,賞一輪圓月,今宵不虛度。
少男少女們,比如我們的四阿哥和他未來的小福晉,三格格和她的未來額附,在這個不可多得的,允許男女相聚的晚上,當然是結伴逛著燈火輝煌、流光溢彩的四九城,手裡挑起嫦娥燈,擔邊買得兔兒爺。
日壇祭日,月壇祭月。太子殿下領著宗室眾人站在月壇前,於露天設案,先將代表著“節節平安”的九節蓮藕、代表“團團圓圓”的花紋西瓜擺上,再把各色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誠心誠意的拜月。
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
燒鍋鴨子水筍絲、羊肉燉萎瓜、燕窩燴鴨子、鑲藕、五香雞、果子粥、攢盤月餅等等美食陸續端上來,康熙皇帝在拜月閣擺上誘人的美酒佳餚,擺出皇家的格調氛圍,宴請三品以上文武大員,情深義重的感謝君臣之間一年以來的相攜與共。
身穿特製的正紅小禮服,挺著大肚子的太子妃殿下,親自指揮著宮人在御花園的東面立一架大屏風,擺上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再在屏風前頭放一張八仙桌,桌子中央擺起一快特別大的桂花月餅,真心實意的祭月,最後把祭過月神娘娘的大月餅切成若干小塊分給後宮諸人。
大家夥兒品嚐了這一小塊代表著閤家團圓的月餅後,一起來到了今晚上舉辦家宴的地方望月樓。
康熙皇帝和太子殿下還沒回來,太皇太后就讓太子妃好好休息一會兒,然後她和其他人圍桌而坐,邊吃邊喝邊聊天,共賞明月。
做工愈加精緻的兔兒爺,有扮成書生模樣頭戴狀元帽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頭戴盔甲身披戢袍,臉上抹脂帶粉也是霸氣十足;坐在麒麟虎豹小葫蘆上面,即使是趴臥不動也是威風凜凜。
小阿哥們和小格格們每個人手裡都抱著一個自己喜歡的兔兒爺,笑的一臉滿足。
唐宋時期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到現在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的世俗形象,被人形象的稱為“月光馬兒”,很多人家直接就把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當成月神像,和兔兒爺一起供奉起來。
妃嬪們把玩著手裡的惟妙惟肖的軟陶玩偶小“月光馬兒”,笑的一臉喜氣。
威海人拜月後來到成山頭欣賞海、天盡頭的大月亮,祈求能和心裡的人兒,像太子殿下太子妃一樣的“圓滿”;杭州人祭月完畢來到西湖、漫步在蘇堤上,重複太子殿下和太子妃的足跡;揚州人直接抱著月餅擠到太子殿下曾經呆過的小金山、五亭橋欣賞他們的“二分月色”。
樂樂陶陶的大清國人各自過著自己的中秋節,太子殿下的中秋宴俗,當然是……更為精雅?
等到康熙皇帝、太子殿下、三阿哥、四阿哥等人都來到望月樓,水洗一樣的湛藍色夜空一塵不染,雲稀星疏,一輪又大又圓、飽滿微黃的明月高掛在望月樓的簷角上。除了領兵在外的大阿哥,和家齊聚的皇家中秋小宴會正式開始。
昇平署總管太監安排著手下的臺柱子,把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妃嬪們都喜歡的,盡顯中秋節日喜慶氣氛的短篇神話戲劇,《丹桂飄香》、《日月迎祥》、《嫦娥奔月》等等輪番上演;御膳房大太監安排小宮人把精緻素雅的小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