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辣椒放點醋,更是提味。
手擀麵的條是扁的,但也能用專門的工具弄出現代機器壓出來的圓形麵條,這個民間叫餄餎。
餄餎是壓出來的,專門的工具叫餄餎床子,樣式類似壓水井,下面一根橫木,有一個圓形的洞,嵌入一個鐵質的圓筒,底部留著無數的孔。用的時候燒開水,把它放在鍋上,把活好的面切成一段一段,粗細長短和圓筒差不多,塞進這個圓筒裡,像壓水一樣,用一個鐵的圓柱壓面。這個鐵的圓柱正好嵌入圓筒,這樣上面施壓,圓筒底部的孔就會漏下圓形的麵條,另一人用筷子不斷地攪拌,這是怕粘粘一起。熟了依然是用涼水過一遍,澆上熱滷子吃。蕎麵餄餎最喜豬油酸菜滷子。
也可以放點白麵、或者玉米麵,只是沒有純粹的蕎麵餄餎吃起來地道。
壓餄餎是門技術活,壓好了,餄餎條長達到兩米多,而且粗細均勻。壓不好條會很短,還疙疙瘩瘩的,這主要是壓的時候掌握不好力氣。
吃餄餎也很有意思,有的人吃得快,撈上一碗,從廚房到裡屋邊走邊吃,還沒上炕就吃完了,說起來也算是國人民間一種快餐。
除了以上的蕎麵麵食,糟米麵條也列為其中,不過貴了一些,一大海碗要五十文,這是因為做起來程式多,費時又費力。
而滷子由於是夏天,種類很豐富,雞蛋韭菜、雞蛋西紅柿、雞蛋黃瓜、青椒肉絲、茄子、小白菜等等。這個成本還是很低的,多放水,多放菜,一個雞蛋就能出兩大鍋滷子。
當然一個雞蛋出兩鍋滷子,還要叫每一個顧客看到雞蛋的影子,這是很考驗甩雞蛋技術的。
其中西紅柿當地是沒有的,種子是透過空間從現代買來的,為此凡是和西紅柿做出來的東西都很貴,要五六十文,相當現代的五六塊錢。這個和糟米麵條也定位成店裡的中檔飲食。
關於菜,還是按照當地的飲食習慣做燉菜。因為燉菜湯湯水水的,成本低,相對炒菜成本就很高。只等來了有錢的大顧客才會考慮炒菜。
之前蘇若一直擔心周圍人們的消費能力,為了賺錢在降低成本上費盡心思外,還計劃著推出幾樣走高階路線,沒想到事實情況比預想的要好。
周圍的人消費能力確實有限,不過一天消費三十文還是可以負擔的。原因也很簡單,夏天活多,吃口現成的飯菜節省不少時間,可以多攬些活,即使自己做,柴禾、米糧什麼的,算下來也不便宜多少,還沒店裡做的好吃,所以大部分單身的男人都選擇了來蘇若這裡吃。
關鍵在於這裡的單身男人很多。
這些人多數都買過蘇若的糜子發糕,一吃就是幾年,早就成了回頭客,現在也成了店裡的固定消費群體,而他們做工認識一些同階層的人,還有親戚朋友什麼的,隨口介紹一下,穿越美食城的東西好吃,還很便宜,來嚐嚐吧之類的,無形中就又給蘇若帶來了一個消費群體。
在這些人身上充分體現了薄利多銷。
這是最底層的消費群體,稍高一點的就是附近稍微有點錢的,他們消費能力在三十文以上,這些人包括了開業那天請到的典史、班頭之類。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群體,常過來吃上一頓,多數還是給錢的,只有一頓半頓的吃完就走。不過這些人很會做人,介紹更多的人,不會叫你陪得太多。
除了他們小連子認識的混混也來,消費一下數目也相當可觀。
這些消費群體都是意料中的,還有一群人是完全意料外的。
古代不像現代,生活節奏快,吃飯都吃快餐,古代的人們拋去生活質量還是挺悠閒的,有錢喜歡四處逛逛的半大孩子,哦,這裡叫公子,或者少爺的人物很多,有時候一頓飯會跑出很遠去吃,如果好吃了不管多遠都是那裡的回頭客。他們是不計較距離遠近,周圍繁華與否,更注重的是特別新鮮,能不能滿足他們的口腹,於是偶然間就發現了蘇若的穿越美食城。
路很平坦,周圍很乾淨,雖然沒什麼好景緻,但貴在原生態十足,對這些連縣城外都很少去的孩子們還是很吸引的,而在這樣一個有點荒涼地方出現了一家美食城,還穿越美食城,感覺很古怪,很有意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進去了,這一進去、這一吃到嘴裡,結果,當然一發不可收拾!
他們滿意了,便把他們的小夥伴帶來,小夥伴們滿意了,又帶來了小夥伴們的小夥伴,就這樣,一群貧民窟飯店裡的高階消費群體成型,而且這個隊伍還在壯大中。
蘇若驚訝的目瞪口呆,但更多的是洋洋得意,這說明什麼,說明自己做的東西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