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曾經蘊含著豐富的礦脈,在舊時代。從地下挖掘出的礦石已經成為文明世界必需物資的一部分。環繞在礦場周邊,以此為核心形成的村鎮建築圈,像同心圓一樣朝外輻射、擴大,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居住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小城。
所有的一切,已經隨著從天而降的核彈成為歷史。戰爭結束後的數十年間,小城一直保持死寂與安靜。沒有動物,被輻射汙染土地上的植物也非常稀少。千瘡百孔的樓房建築默默矗立著,任由酸蝕的雨水在表面肆意沖刷,呼嘯狂亂的風從空蕩蕩的窗戶裡席捲而過。帶起一個個顏色各異,骯髒不堪的塑膠袋。
雖然身體強度遠遠比不上鋼鐵和磐石,然而這種人類利用石油製造的工業化合物。卻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強悍生命力。它們毫不懼怕時間與環境的折磨,一聲不吭默默頑抗。每當有風吹過,半埋在泥土中間的破爛塑膠膜袋總會發出“嘩嘩”的聲響,也只有看到它們的時候,羅蘭腦子裡灰暗混亂的末世場景才會稍微有所變化。被一層淡淡的,隨時可能消失的舊時代文明光環所籠罩。
可能是因為酸雨,也可能是因為礦脈的影響,這裡的建築表面都呈現出沉悶的暗紅,就像血從身體裡噴湧出來,濺在牆上。被光和熱逐漸蒸發其中水份,只剩下乾硬板結的黑紅凝塊。
核戰毀滅了文明,卻很難完全抹去舊時代的所有痕跡。從幾塊歷經歲月折磨。至今仍然保留著殘缺不全,卻勉強能夠看清楚漢文字的銘牌與碑刻上,新生代人類可以知道,這座古老的小城,在舊時代的名字。叫做“張家鎮”。
如果不是專業研究人員,很少有人會記得歷史。末世世界也不例外。面對飢餓與乾渴的威脅,人們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尋找那段失落的文明。雖然他們同樣也會在廢墟里翻找搜尋,然而目標卻是那些由自己祖先製造,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各種器具。
不知道究竟是誰給這裡起了“血石城”這個名字。那些最早遷移到此的流民早已死絕,他們的子孫後代成為廢墟建築裡新的居民。與古老模糊的“張家鎮”相比,具有現實意義且通俗易懂的“血石城”,更能讓他們牢牢記住末世世界的殘酷和野蠻,淒涼與絕望。
這裡有水一條從丘陵旁邊環繞流過的河,可以滿足大約五十萬人左右的日常消耗。當然,和末世世界的絕大多數淡水資源一樣,它們同樣受到汙染,儘管輻射程度輕微,卻必須經過淨化處理才能飲用。
這裡有礦舊時代的大規模挖掘,已經把距離地表很近的煤層和鐵礦石全部搜刮一空,可是殘留礦脈仍然具有相當規模的儲量。唯一的缺陷,就是必須進入地下很深的位置,才能得到這些從上古史前時代就遺留下來的地球財產。
血石城的市民數量大約在兩千左右。不過,這個數字並不包括其他附屬居民。如果把城內所有人類全部加在一起進行統計,總數大概應該為十二萬左右。
盧頓,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聯姻,能夠把兩個原本完全陌生的人,用無形的線死死捆綁在一起,結婚、生子、繁衍。
血石城兩千市民,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被冠加以“盧頓”的姓氏,但他們卻與盧頓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管家、僕人、監工、親族這是一張龐大繁雜的關係網,幾十年的繁衍,使這個利益圈越來越大,而且正以滾雪球的速度飛快擴張。
在末世世界,市民和居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如同舊時代城市裡的常住人口,按照實際身份,可以劃分為擁有本城戶口的市民、外來打工者、流動人員、城郊農民
除了兩千市民,其餘十多萬血石城居民,全部都是奴隸。
這裡,是卡索迪亞的重要據點。盧頓家族雖然沒有能力生產重型機械,卻能夠對鐵礦石進行最基礎的提煉。利用這種經過簡單處理的原料,他們能夠與那些能夠製造器械的其它家族進行貿易互換。
兩千與十萬,這絕對是兩個無法劃上等號的數字。
每一個奴隸都不甘心把命運交付到其他人手上,可是對方有槍、有鞭子、還有經過馴化,兇殘猙獰的巨鼠和鬣狗。除了每天默默嚼咽寡淡無味,數量也僅夠勉強吃到半飽的糠制面包和水,奴隸們的工作,就是往返於礦洞與地面之間,用隨時可能被滅殺的生命,肩挑背扛出一筐筐沉重的礦石。
反抗,早就已經變成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舊時代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類數量多達五十萬,卻被幾個身上套著諸如“書記”、“局長”之類光環和頭銜,肆意剝奪自己利益的傢伙牢牢控制。那個時候,多少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