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6部分

瑾當初過潼關時就仔細觀察過潼關一帶的地形,只是比較匆忙,未能面面俱到。

潼關始建之時,黃河緊逼南岸,潼關因之便就山水之形勢修築在秦嶺山下的高原臺地上。

潼關西為潼水河谷(潼水入於黃河),東臨深溝。

潼關西面潼水河谷一側的長坡並不甚陡,河谷亦較為寬闊,故由潼關西側上潼關原,路途較為平夷。

而潼關東側之深溝直至黃河岸邊,溝深而坡陡。若從東面入潼關,需由黃河之畔上原,只有深溝旁邊一條小路,跋涉頗為不易。

潘岳的《西征賦》所謂“溯黃巷以濟潼”,即是指此而言,黃巷就是沿著黃河岸邊,通行東西的大道,亦稱為黃巷坂。從東而來的人們到達黃巷坂的西端,猶未抵達潼關,還得傍著絕澗上到潼關原上。而所謂的絕澗就是深溝旁邊的小路,非常陡峻和狹窄。潼關之所以是控遏關中的要衝,潼關東面的天然地形起了絕大作用,往往固守潼關得法者,可令東來的數十萬大軍阻於關前而不能有尺寸之功,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

潼關的得失,在某些時代甚至攸關國運,所依賴的就是這種易守難攻的地形。

後來潼關城遷到潼關原下的河畔,來往固然方便,軍事防禦的效能就未免有所減少,只能以其他手段補救,譬如潼關東面的十二連城。

潼關城並不太大,護衛親軍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再加上火鳳軍團,有近三萬騎兵隨雷瑾抵達潼關城下,加上馬匹,潼關根本容納不了那麼多人馬,大部分都得駐紮在潼關城外的原野上。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