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在秦皇島以東約10多公里處,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上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在東西城門之外,還各建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或甕城。
山海關東門儲存十分完整,矗立在城門上的城樓,分上下兩層,高達12米,為歇山重簷頂。北、東、南三面開有68上紅板箭窗,平時關閉,用時開啟。城樓上懸掛的橫匾——“天下第一關”,字跡雄渾有力,為明朝書法家、山海關人肖顯所書。登樓遠眺,南望長城伸入大海,北望長城沿燕山山脊蜿蜒而上,正如古人所云的“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山海關長城的入海處——老龍頭昂首屹立在渤海的波濤之上。登上“澄海樓”,北望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在崇山峻嶺之中;南望渤海,波瀾壯闊,水天相接,令人有天開海嶽雄襟萬里之感。老龍頭在山海關城南8裡處,也就是長城的尾點。明萬曆年間,戚繼光在這裡修築了高3丈的入海石城。雖然後來古城坍塌,但是李無庸這個時候仍然能在遠處隱約可見。
山海關是華北通往東北的咽喉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也同樣是明朝抵禦清軍的最後防禦線。堅固的城池,高高的城牆,無數的火炮,以及十幾萬關寧精銳,讓皇太極寢食不安。
“主公,看洪承疇來接我們了。”
''
(全本小說網 )
第七十八回 梟雄與色鬼 (二)
山海關前,一隻黑色的洪流如同傖松一樣,站立在關下,手中精鋼長刀閃爍著一縷寒光,冰冷的眼神看不見絲毫的顏色,顯然是經歷了無數生死的人才能有的,一萬多人站在一起卻沒有一點聲音,端的乃精銳之師,這隻隊伍就是聞名天下的精銳之師關寧鐵騎了,若真正比較起來,李無庸的軍隊與這個倒是還有一段距離,畢竟臺灣的數萬軍隊建軍的時間遠遠不能與關寧軍想比較。再說著經驗的問題,也不是李無庸的手下能夠相比的,在山海關外,戰爭的爆發頻率象人吃飯一樣平凡,雖然的大的戰爭不會爆發,但小的遊騎部隊之間的戰爭還是天天會發生的,如此高頻率的戰爭想不能訓練一隻鐵血之軍都難。wwW。。
“督師大人,想那新來的副督師將軍不過乃一個二十多歲的娃娃而已,陛下也真是的,想讓那些勳臣之後提拔也不能放到我們大軍來吧!還威遠伯,想我楊國柱打了半輩子的仗,到現在也不過是個總兵罷了。”說話的正是關寧八總兵之一的楊國柱,四十歲的年齡,滿臉的落腮鬍子,此時的他正在埋怨著什麼。其實不光是他,就是關寧軍上下都十分不滿,關寧軍的上下,哪個不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李無庸才是多大,居然被封為威遠伯,督師遼東十幾萬兵馬,位在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等八總兵之上。
“楊將軍,皇上聖明,他此舉必有用意。那李將軍也不是個無名之輩,崇禎十一年的孔有德叛變就是他給剿滅的,崇禎十三年,他以一萬軍隊居然敢東征扶桑,而且是獲勝而歸。楊將軍,這樣的本事你有麼?別說你了,就是老夫也是不行,甘拜下風啊!”洪承疇當然不是在感嘆自己老,他是在嘆息,他所嘆息的卻是對崇禎的失望,猜忌之心如此之重。
讓李無庸到遼東來,一方面遼東也確實缺少象李無庸這樣的大將,但另一面同樣也是對他洪承疇的猜忌、防備之心,讓一個功高卓著的將軍到遼東來,不是防備他是來幹什麼的,不是來分他的權是來幹什麼的?同樣,作為官場上的老油子,他也看出了李無庸的無奈,所以他才會幫李無庸說上兩句。
話由心出,旁邊的一個長的鷹視狼顧的英俊將軍,聞言卻是寒光一閃,然後莫不做聲,陰冷的雙眼朝遠方望去。
不一會兒,地面傳來顫抖聲,顯然有騎兵過來了。吳三桂輕聲道:“三千零四騎。恐怕是李將軍來了。”在關外長期與後金鐵騎作戰,對方的騎兵多少,是關寧軍上下都要具備的技能之一,但能否判斷的這麼清晰,那就是個人能力的問題了。
果然不一會兒,一隻黑色的洪流就出現在眾人的眼裡,領頭的大旗上鮮紅的“李”字,表明了來者正是薊遼副督師、欽命威遠伯李無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