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專家老師,我不知道大家剛剛在發難之前有沒有看過這座寺廟的地形?”欒明貴說道。雖然他的語氣很平淡,但是這樣的話語還是頗有指責的意味。眾人在沒有任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胡亂盲目怪罪于飛的行為有些太過草率了。
“看地形?看地形幹什麼?不就是一座破落的寺廟嗎?”有人不服氣小聲嘀咕道。
欒明貴也沒有生氣,而是走到一個較高的臺階上,想站上去,但是年齡大了,腿腳也不太方便,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
于飛連忙上前扶了他一把。欒明貴溫和的衝他一笑,說道:“謝謝你,年輕人。”
“欒老別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于飛說道。他曾經見過欒明貴一面,對於他的為人也非常佩服。而且剛剛欒明貴並沒有像其他專家學者那樣上來就指責他,這也讓他更生好感。
“我謝謝你可不是因為你扶了老頭子一把,而是因為你扶了整個學術界一把!”欒明貴語出驚人。
“啊?”于飛一愣,不知道欒明貴為什麼說這樣話。
欒明貴嘆息了一口氣說道:“看看在場的專家們吧,大部分已經年過半百了,在接受新事物新學術的時候就顯得非常艱難,甚至力不從心。學術研究如果缺乏了想象力的翅膀,就缺乏了方向,這恐怕也是我們研究數日《永樂大典》的下落,卻沒有任何結論,更沒有任何行動的原因之一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過多的理論研究和論證,很多時候對於結果的幫助並不大。”
這也是欒明貴數日來的心得之一。
眾多專家學者對《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的可能性進行了一一論證,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實施尋找!就拿探查永陵來說,都研討到使用什麼方法了。但卻因為各種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後果而擱淺!要是早知道會是這樣一個局面,欒明貴真的不願意來。
倒不如像于飛這樣,合理的想象,大膽的猜測,這也許就是當今的學術界所最需要的膽識吧。
但是和沒有任何根據的瞎猜不同,于飛的猜測是很有幾分道理的,這也是他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了解這座寺廟之後才知道的。
“大家看——”欒貴明站在石階之上,向遠處指了一下,所有人都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那裡就是十三陵!這座寺廟距離十三陵恐怕連半個小時的車程都不到!而且這座寺廟和嘉靖皇帝的永陵隱隱相對。”
“這又能說明什麼問題?”馬上有人反駁道:“皇帝陵寢周圍的寺廟多的是,這能代表什麼?”
“這位老師不要著急。聽我把話說完。”欒明貴不急不躁的說道:“我剛剛翻越了史料,嘉靖皇帝在永陵從選址到修建的過程前後11次視察永陵,這是非常罕見的。而且在記錄中,多次提到了一處道觀!”
“道觀在哪裡呢?我只看到一座寺廟。”又有人反駁說。
欒明貴並沒有搭理他,這種打斷別人說話的行為非常不禮貌。
見欒明貴沉默。那個人有些尷尬,嘀咕了兩聲就不再說話了。
“確實,在我們探查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發現任何的道觀。”欒明貴說道。他在研究《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的過程中,也曾在永陵實地考察過,確實沒有發現任何的道觀。
“可是,大家請看這座寺廟的屋頂。都是反翹曲線的大屋頂,呈現出一種飛動輕快、直指上蒼動勢,體現了道教飛昇成仙的追求,而這是一般寺廟所不具備的。剛剛我又諮詢了寺廟的主持證實,這座寺廟在明朝的時候確實是一座道觀!只是到了清代被改成寺廟而已。”欒明貴說道。
這一下,輪到眾人沉默了。如果這座寺廟以前是一座道觀,從它到十三陵的距離和嘉靖皇帝崇通道教的史料記載來看,它確實很有可能與嘉靖皇帝有很關係。
“如果嘉靖皇帝沒有將《永樂大典》正本放置在永陵之中,那麼就很有可能藏在道觀之中,也就是這座寺廟之中。所以我認為于飛先生的推論是合情合理的。”欒明貴說道。
主張的《永樂大典》在永陵之中的正是欒明貴的本人。而且他做出這樣的推斷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才得出來的結論,作為一名資深的學者,他也不會隨意的改變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不妨礙他支援于飛,不論是支援于飛的論點,還是支援于飛這種富有想象力的行為。這種相容幷包的胸懷,這種對年輕人寬容的精神,都顯示出了欒明貴的偉大!
這樣做無異於打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臉,和欒明貴相比,他們確實有些浮躁了,在沒有做出任何調查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