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部分

據欒明貴回憶,1972年的時候,錢書鍾在“幹校”的工棚中給予了他一個研究生命題,那就是花十年的時間研究和整理《永樂大典》!在錢書鍾夫妻的指導下,欒明貴花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時間。才最終研究出版了《永樂大典索引》一書。再此過程中,欒明貴甚至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這讓于飛非常佩服。他自己沉不下心來做學問。對於這些做學問的老一輩學者都非常尊重。

“欒老您可千萬別這麼說,您這可是要折煞我的呀。”于飛連忙說道:“您和錢先生都是我敬佩的人,要說感謝也應該我感謝您呀。”

聖彼得堡大學捐獻之所以捐獻這11本《永樂大典》,從根本上是因為中俄兩國關係的升溫。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等獨聯體需要尋求中國的支援。而這種善意也最終體現在經濟、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

而今天重點要討論的便是我《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問題。

一直以來對於《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存在以下五個推測:

一是認為毀於清代的乾清宮大火。但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從歷史記載來看,《永樂大典》從明代隆慶之後便消失了。因此清代是否還有《永樂大典》的正本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當然,除非是明清兩代的皇帝、臣工都對此事秘而不宣。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種可能是是毀於明亡之際。當初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闖王進北京,打死掠奪財寶。對於這些破書卷,闖王肯定是看不上眼的,所以很有可能毀於明朝滅亡之時。對於這種可能的反駁和前一條想同。為什麼隆慶皇帝之後就看不到正本下落的記載呢?

第三種可能是毀於明代萬曆火災,這種觀點大體可以和第一、二相同或類似,古代的建築的大多是木質結構的,發生火災是非常容易的事,如果火災發生了,想要撲滅也是非常難的。那一萬多冊的《永樂大典》正本就有可能在火災中付之一炬了。

對於毀壞一說于飛不置可否,也沒有參與討論。如果正本已經毀了,那麼去爭論是怎麼毀掉的還有意義嗎?

第四種可能是藏在故宮的皇史宬夾牆中。皇史宬是古代藏書的地方。所以也確實有這個可能。但是問題就又來了,如果是真的話,那到底是誰要把《永樂大典》藏在皇史宬的宮殿之中呢?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好玩?還是躲避戰亂?都不得而知。

第五種可能,也就是欒明貴所主張的那樣,《永樂大典》藏身於嘉靖皇帝的陵寢——即十三陵的定陵之中。其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因為嘉慶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明代喜歡《永樂大典》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明孝宗,一個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相比較而已,嘉靖皇帝的喜愛程度更深一些。因為他已經做到了“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的程度。在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大火中,他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搶救《大典》;之後他又決定“重錄一部”。

既然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如此的鐘愛,那他有沒有可能讓它給自己殉葬呢?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畢竟古代皇帝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都是非常看重的,自己生前有的,死後也一定要有。

特別是嘉靖皇帝,生前就去看了好幾次自己的陵寢。他對自己的陵寢這麼關心,會不會是為儲藏《永樂大典》做準備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可以推測,當他下令重錄《永樂大典》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決定要把正本帶進自己的墳墓了。

第二個原因是時間點問題。重錄工作從嘉靖四十一年開始,甚至嘉靖皇帝掛了,重錄工作還在繼續。

嘉靖帝於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而到了4月15日,繼位的隆慶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重錄究竟完成在何時呢,史無明載。

這其中有一個時間差,嘉靖皇帝晚下葬的原因是不是就等著《永樂大典》的副本復錄完畢,再把正本一起下葬呢?

在這五種推測的可能中。前三種作為損毀說已經無從考證。

第四種考證起來也不會很麻煩,故宮博物院曾經對故宮皇史宬的佔地面積和實際使用面積進行了測量,雖然發現了幾個密室存在,但卻並沒有發現《永樂大典》正本。

讓更多人贊同的則是殉葬說。畢竟其中確實存在不少巧合和疑點。

不過,對於第五種推測的驗證就要麻煩很多了。因為到現在為止定陵都是封閉的狀態,沒有發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