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大陸那邊出版遇到了一些阻力,所以我想先在香港這邊發行試試看。”張曉波說著就從公文包裡拿出一疊書稿,雙手遞給林宥倫面前。
在來香港之前,張曉波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合作目標應該要符合那些條件——在香港要有足夠的影響力,同時對大陸也不帶太多偏見,這些條件就只有林宥倫名下的《明報》集團完全符合。
一開始接觸張曉波這份書稿的只是《明報》出版社的一位負責人,因為被其中的很多驚世之語所吸引,書稿很快被送到了董千里手上。
董千里對這份書稿裡提到的一些激進的觀點並不是很認同,但為了慎重起見,他還是把張曉波和書稿一起帶來,讓林宥倫來做決定。
“這是一份詩歌集?”
林宥倫並不知道這些,從張曉波的身份下意識地就想到這種可能,但張曉波卻搖了搖頭。
“不是詩歌集,而是一本評論政治的雜文集。”
詩歌和政治在林宥倫看來根本就是兩個向度的東西,張曉波如果說這是一本通俗小說,甚至養生保健食譜這一類的工具書林宥倫都不會有現在這麼驚訝。
張曉波一個詩人出身的人,卻偏偏寫了一部評論政治的著述,這多少給林宥倫一種不太靠譜的感覺。
當然人是董千里推薦過來的,林宥倫當然不會就這樣輕易的下結論,所以他翻開了那份書稿,引入眼簾的標題卻讓他愣住了。
《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
這標題怎麼看著這麼眼熟,彷彿在哪裡見過一樣。
林宥倫並不知道,他這麼一皺眉,卻給張曉波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張曉波很清楚他這本書裡寫的是什麼,也清楚對於林宥倫如果出版這本書可能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他心裡對這趟香港之行能不能實現既定目標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把握的。
就在張曉波驚疑不定的時候,林宥倫卻已經想起了這本書的出處,因為在他印象中,《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只是這本書的一個副標題,這本書還應該有一個更出名的主標題。
帶著這樣的認識,林宥倫繼續往下看去,很快就印證了心中的猜測。
大約十多分鐘後,林宥倫合上了手裡的書稿。
張曉波見狀,心想著完了,林宥倫才看了這麼一會兒就停下來,顯然對出版這本書不會有態度的興趣。
但是林宥倫的反應卻出乎了張曉波的意料。
“張先生,你這份書稿很有意思,給我兩天時間,我會把它認真的看完,屆時我一定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
事情陡然之間峰迴路轉,張曉波的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雖然林宥倫沒有立刻就答應,不過看他的態度,至少讓張曉波看到了幾分希望。
從林宥倫辦公室離開的張曉波,心情帶著一點點小激動,但是留在辦公室裡的董千里卻顯得有些擔憂。
張曉波一離開,他就迫不及待地問道:“林先生,你真打算出版這本書?”
“董老覺得這書寫得不行?”
“有些觀點是不錯,但是太過激進了,而且險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佔了上風,對問題缺乏一些理姓的認識和思考,而且”董千里看了林宥倫一眼,見他沒有任何表態,這才放心地繼續說道:“這樣一本帶著濃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書,在香港實際上是不會受歡迎的,因為港人現在連對大陸的歸屬感都還沒有找到,更不要提對種種偏激的民族主義產生共鳴,而且香港之所以能有現在的經濟成就,所走的外向型發展模式正是書中大力批判的,出版這樣一本書,市場前景黯淡都是次要,關鍵是可能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作為《明報》主編,董千里對林宥倫的政治立場是很清楚的,這本書經由林宥倫的手在香港出版,大陸政斧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真的很難說,弄不好還會影響到林宥倫苦心經營的上層關係。
另一方面,這本書在香港出版,肯定會帶來不小的爭議,偏偏林宥倫又樹大招風,所以這種事最後肯定會扯到他的頭上。
單憑這兩個觀點,就足以讓董千里反對這本書的出版,而要是林宥倫告訴他,這本書以後在大陸出版曾創造銷售記錄,但是此後卻一度被禁,估計董千里會更加的反對。
“董老不比擔心,這件事我有自己的考慮,書稿就先留我這裡,兩天後我會親自去和張曉波談。”
林宥倫的決定並沒有出乎董千里的意料,因為從林宥倫留下張曉波書稿的那一刻,董千里就有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