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個人坐坐,轉身卻看到一個和善可親的老者,在儒雅氣質的襯托下,顯出一種不言而喻的身份。

“後輩晚生,見過金大俠!”林宥倫抱拳向金鏞行了一禮,別具一格的見面方式讓金鏞不覺莞爾一笑,擺擺手說:“今天又不是英雄大會,你這一套我可吃不消。這裡也沒有外人,我們就以平輩論交吧。”

“查老先生是香港的文壇盟主,況且以後我還指望著在《明報》上繼續寫小說賺錢,你這麼說可是折煞我了。”林宥倫這麼說倒不是刻意恭維,香港的文化人多少都跟《明報》有過關係,所以金鏞在香港的文化和出版界,隱然有“盟主”之地位。

香港經濟學的教父級人物林山木曾在《明報》資料室做過資料員,經金鏞賞識派往英國學習財經,後自立門戶建立《信報》;以散文廣受歡迎的作家張君默在《明報》做過記者小說家江之南曾經是《明報》的編輯,女作家亦舒也在《明報》當過娛樂記者。

而《明報》的專欄版在香港文化界更是極具江湖地位。大報低酬,仍然趨之者眾。在《明報》開專欄已經成為香港文化人身份一種象徵。

金鏞呵呵笑道:“我好不容易才讓郭靖守住了襄陽,可你倒好,直接讓梁蕭領著元軍將南宋打了個底穿,既然我們都已經交過一次手了,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我猜您來找我,肯定不是為了討論小說故事的。”林宥倫沒再堅持,不過語氣依舊恭敬。

“林生對大陸如今的時局有何看法?”金鏞出此一問,卻是存了考校林宥倫的意思。

林宥倫並沒有直接發表任何的觀點,卻先和金鏞說了一個笑話:“有一次聯合國召開會議,中國、美國和蘇聯的元首都坐車去會場,三輛車行駛到一個丁字路口,美國人朝左轉,蘇聯人朝右轉,司機請示後面的首長走哪條路,首長告訴他,打右燈,朝左轉!”

金鏞聽完那位首長的回答當場就笑了,可很快他便收住了笑,仔細琢磨起了這個笑話裡的深意,慢慢表情變得嚴肅了起來。

《明報》在60年代曾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訊息,滿足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從此《明報》便以“言論讀力”的形象成為報道中國訊息的權威。

儘管《明報》與金鏞在有關中國問題上的立場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進入八十年代《明報》已經發展成為一份擁有讀力報格的知識分子報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明報》的社論一直對香港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臺灣的重視。

金鏞一直在關注大陸的改革開放,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金鏞對這項政策能否長久執行心存疑慮,不過聽林宥倫這個笑話裡的意思,他對大陸的改革開放倒是很有信心。

這種事情除了等待時間檢驗,誰都不敢妄下結論,金鏞原本只是想要試探林宥倫的態度,沒想卻聽到了一個有趣的回答。

“我聽說查老先生已經答應加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這裡我有一個不情之請。”林宥倫收起玩笑的表情,神色肅整地說:“我知道基本法的制定,就是為了保證迴歸之後香港在大陸的體制下保持相對的讀力地位,但我希望查老先生在草擬基本法時,也要考慮迴歸後香港和內地的溝通融合問題,不要等十年二十年以後,香港人依舊覺得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一想到後世香港迴歸十餘年,港人依舊對大陸有諸多排斥,林宥倫心中便覺有些悲哀。見金鏞面露不解,他接著解釋說:“港人治港的基本原則沒有錯,但基本法應該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堵牆。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若能一直持續下去,至少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都能夠保持經濟的強勁增長,而香港的地緣已經決定了,迴歸之後對大陸的依託姓會越來越強,如果內心裡就對這個國家缺乏歸屬感,迴歸後港人又將何以自處?”

【求收藏、推薦】

第90章 《明報》副主編

林宥倫的一番話讓金鏞陷入了深思,這時沈寶新也端著酒杯走了過來。

“兩位大才子,看你們聊得那麼開心,連我這個滿身銅臭的商人也忍不住過來湊湊熱鬧,不會不歡迎吧?”

一般人提起《明報》只知道金鏞,事實上在《明報》的草創階段,除了靠金鏞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沈寶新的經營手段亦功不可沒。只是沈寶新在《明報》佔股不多,而無論在編輯委員會還是行政委員會,長期擔任家長角色的金鏞都是最高的決策者,所以知道沈寶新名字的人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