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6部分

即便是稀,也不全是糧食。一大鍋子稀飯裡頭大半都還是什麼雜菜野菜,一勺子下去黑黑綠綠,難得才能看見一星半點黃色紅色灰色糧食,看人那叫一個心酸。可很多人家,長年累月或者說這輩子都是這麼過來。

“小麥大豆倒還罷了。我聽說,魯西南曹縣,魯西北沾化縣、清平縣、高唐州都已種植棉花,而且都已是和當地春花秋禾平分輕重了。還有菸草,魯西南滋陽、濟寧,魯西北冠縣、館陶,基本上都已是遍地栽種了。這些收益都比種春花秋禾來高,只可惜,棉花和菸草種植對於耕地條件要求還挺高,只有平原沃壤才能栽種,咱們這是指望不上了。”

這會子聽得可貞和他說起了田莊上出息,便來了興致,詳詳細細問了可貞很多話,可貞來了這麼多年,對於農事,還真是死磕過。所以但凡蘇慎問,也都能說出來一些。蘇慎問著問著,就和可貞說起了掖縣情況。而且說起這個時候,眉頭微皺,很有兩分無奈。

自打下鄉催科時看到了這個情況後,蘇慎就一心想要做些什麼。多方察訪後,也明白了這城外大半土地都是不適宜栽種糧食作物,所以就百般想法子想要增加經濟作物品種。

只不過,這效果實是不佳。很多鄰縣能夠栽種經濟作物擱到自家這地面上,不是直接發不了芽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了。

也是,這田是廢田,就算你種子上過天也不中用不是。

土地這裡,再怎麼改變都不中用。所以關鍵,還是得改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結構,這才是根本。

而且可貞看來,現如今情況下。還是得先穩住糧食生產。糧食能增產,米袋子有了保障,農民能吃飽肚子。再來加強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生產,來增加農戶們收益。

只不過,可貞也明白為什麼蘇慎先想到是各種經濟作物,而不是任何糧食作物。

畢竟,水稻、小麥等等傳統糧食作物大多不能種,現如今由美洲傳入高產農作物甘薯、土豆、玉米又還都是非常珍貴舶來貨,不是什麼人都能吃起種了。這樣扳著手指算一遍,能種都種了。其他也就沒啥可種了。

歷史軌跡出奇相似,經過這十多年來好不間斷了解,可貞知道這個世界上這片土地上。也曾先後出現過三次農業革命。

第一次農業革命是商朝時候,產自西亞小麥和大麥,沿著中亞、疆河西走廊這條渠道進入了周人祖先起源地——陝西。豆類退了一射之地,不再是國人主要糧食了。

第二次農業革命是北宋時期,越南水稻品種占城稻傳入中國。南方普及,解決了南方對於糧食需求。

第三次農業革命距離很近,就是前朝時候,產自美洲農作物——玉米、甘薯、土豆相繼被引入。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和第一次第二次農業革命有所不同。或許是時間還太短。這些糧食作物還並沒有大顯神威,還不曾改變糧食結構,也還沒到時候使國人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一次一次天災**。讓很多地方百姓們吃紅薯玉米吃到這輩子都不想再吃程度。

目前為止,這些糧食作物還都是珍貴舶來貨,還只小範圍種植過,並沒有推廣開來。

像是甘薯,那是名貴佐料。是用來做紅薯粉,不是什麼人都能吃起也夠格吃。

而土豆。那是非常名貴吃食,還是貢品,主要是用來燉大鰉魚。這大鰉魚可是上八珍,本朝那只有宮廷中才能夠享用,民間擅吃大鰉魚那是死罪。於此可見,也知道這土豆到底珍貴到什麼程度了。

後玉米,那也是稀罕物,普通百姓之家那是看不到。大戶人家家裡即便有,那也是用來待客珍貴物什,也不曾十分普及。

況且,這些作物雖說產量高,而且對土地質量要求並不高,但是這三種作物都有明顯缺點。

像是玉米就不怎麼耐旱,比較適合山地種植,若良田種植那產量還不如稻米小麥。而甘薯和土豆,則都非常消耗土壤肥力。掖縣土地本就多是不宜五穀鹽鹼砂磧地,再種植這些對土地消耗非常嚴重作物,那真可謂是雪上加霜了。對於掖縣生態環境那是滅頂之災,因為沙化、水土流失等等問題是肯定會造成地質災害頻發。而掖縣又是山地丘陵居多,一旦山體滑坡,那後果不堪設想。

而這點,也正是因為為什麼現如今土豆甘薯玉米產量雖大,可推廣卻很慢原因之一。

知道了蘇慎心事,可貞又抽空把來掖縣這一路上做那些個記錄拿了出來,又把自己歷年來收集那些個農業方面資料收拾出來翻看了一遍。

考量再三,撐著下巴和蘇慎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