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部分

實這樣現實字字句句,只不過是想讓她看到一個現實世界罷了。

同時也想告訴她,現實歸現實,人這一輩子,適應現實是必須。只不過人生世,還是有要有自己立場和底線。

而蘇鐸眾人,想要告訴她就是怎麼去把握一個“度”。

看著眼前厚厚一本“處世之道”,可貞長長吁了一口氣。

雖然前頭路確實千難萬難,雖然他們人生自此後不會一路坦途,雖然這樣大風大浪時晴時雨也將不可避免。可是隻要目標堅定不變,他們終將能夠一步一步走下去。就像白氏所說。走出自己路來。

風雨過後,必見彩虹,可貞一直都相信這不是一句妄言。她來了這十多年,不就是這麼一步一步走出來麼!

若是旁人家,長輩們再是不會對女眷如此殷殷教導。畢竟牝雞司晨,惟家之所。

可恰恰,蘇家並不是一般人家。或許該這麼說,蘇鐸、白氏、林氏並蘇懷遠,都不是一般人。因為他們經歷他們遭遇,是比這世上許多人都要來複雜和深刻。

所以對他們而言。什麼都是虛,好好活著,而且是能夠坦坦蕩蕩好好活著才是真。

何況。可貞他們心目中地位又是不一樣。所以不僅萬般提點蘇慎,是想讓可貞時刻保持清明。

人活一世,不管聰不聰明,只有腦子靈醒,才有好好活下去資本。、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事兒實是是太多了。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距離金陵府越來越遠。自然,距離掖縣也就越來越近了。

別說小傢伙們了,就是可貞,也只覺著膩味了。

不過與此同時,可貞也找到了好玩事兒來消磨辰光。主要是消磨兩個小傢伙辰光了。

抱著小九和晏哥兒坐窗邊,讓小姐弟兩個來分辨官道兩旁土質和植物,以此來了解南北地域差異。

南邊和北地土壤質地、氣候雨量都是不一樣。所以這也就導致耕地型別、植物型別、作物熟製程度等等都是迥然不同。

小九和晏哥兒去過丹桂巷宅子好幾次,可貞有事兒沒事兒時候也常常和他們說些糧食稼穡上事兒,再加上小九這些年來一直種著一小塊菜地。所以兩個小傢伙並不是那種以為米飯是直接從碗里長出來不知稼穡孩子,很就覺察出地裡莊稼和湖州金陵見到不一樣了。

如此一來,興趣自然上來了。百般問著可貞是為什麼。

可貞細細用他們都能聽得懂話和他們解釋,說完了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再說說人文地理差異。像是南北兩方人生活習性不同、風俗不同、語言不同、建築不同、飲食不同等等不同。告訴孩子們習俗沒有好壞高低,只有不同。

既是想增加孩子們知識面,也是想讓這兩個孩子能夠早日適應掖縣生活。

雖然以前可貞就很喜歡和兩個小傢伙談天說地,可到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能夠親眼看到,親自去體驗,比說再多都有用。而且這效果,也是好。

小九還罷了,晏哥兒總算是不用禍害小九針線和這馬車了,所有心思都放了車窗外。

而對於可貞而言,這收穫亦是不菲。

這一路上看過來,旁不說,對於山東一地大致農業情況,可貞已是有了一定了解了。

別說現了,就是擱上輩子,農業也是立國之本,是支柱產業。雖然後世時候,工業已成了重中之重,可也不能否認農業重要性。

而可貞自己,也一向認為農業是有潛力產業。所以自打穩定了後,也沒少折騰這些,也是頗有見識。只不過這到底是比不上這親眼見到。於是便又拿了一本冊子出來,把自己看到想到都記錄了下來,並且夜宿時候還問問當地人詳細情況,一五一十記錄了下來。

不僅因為本身就感興趣,也是因為現如今賦稅主要還是以田稅為主,能夠藉此機會瞭解山東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說不得有朝一日就是能派上用場。

而經過詳細瞭解,可貞知道了現如今山東和江南一帶一樣,兩年三熟制已經得到了很好普及,搭配模式就是以麥、豆、秋雜輪種為主。

一般來說,都是仲秋時候種麥,大麥小麥都有,不過到底小麥是多於大麥。先播大麥後種小麥,大麥歷東至夏五月收刈,小麥則到夏至方能收刈。

山東魯北以北地區自古種稻,其他地區也只有澇地才能種上少量稻穀。秋禾還是以高梁、谷豆為主,其次為黍稷,沙地多種棉花。芝麻與稻穀雖也有,可到底是少數。

不得不說,這田地利用率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