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裡通上公路,以後咱也開再四輪上縣裡開會,氣死那幫看不起我們趙家窪的混蛋。
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書記來了
這個青花碗的問題,趙老漢還是認為應該儘快的落實一下才可以,當下就派人將趙盼兒和他父親趙樹林一起叫了過來。
為了穩妥的解決問題,趙老漢還將父女兩人叫到了祠堂裡來。趙樹林可是個再老實不過的莊稼漢,進祠堂,在他看來,只有春節祭奠祖先的時候有自己的份,平時,他是沒有資格進祠堂的,那就更不用說女兒了,不是趙家媳『婦』,連祭奠祖先的資格都沒有,那就更不用說讓女娃進祠堂了。
趙樹林的心裡,就現在像揣了十五個水桶一樣——七上八下的。莫非,我前天背地裡講老村長的壞話,被他知道了,不對啊,趙二愣可是個傻子,他不該學話啊。
趙老漢用族長的身份,很高調的對趙樹林說:“樹林啊,你看看,這個碗是不是你們家的東西”。
趙樹林更是納悶了,但是還是照直了回答:“回族長的話,這個碗是盼兒他孃的陪嫁。盼兒他娘死的時候,這個碗就留給了盼兒。按她孃的意思,這個就是盼兒以後的嫁妝了。”
盼兒的姥姥家也是方圓幾百裡有名的盜墓世家,出嫁女兒時候,就陪嫁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王侯的墓地裡撈出來的青花碗,當然沒有人知道這就是青花碗?不過王侯墓裡的東西,總錯不了吧。
趙老漢並不接他的話茬,而是象一個老狐狸一樣慢慢的誘導:“樹林啊,哦記得,58年的時候,你們家斷了糧食,眼看一家人都要去要飯了,是村裡給你們的救濟,是不是。”
其實是國家發的救濟,但是趙老漢可不管那麼許多,國家國家,沒有家哪裡有國,沒有趙家窪,你趙樹林一家,國家能給你們救濟嗎?所以,這個人情就被趙老漢一把攬到村子頭上,反正是村子給你們發的糧食就對了,你總不能不感謝村裡吧。
趙樹林當然不會忘記這個天大的恩情的,連連點頭稱是。那是發自內心的感謝,一點都不做偽。
趙老漢看到魚兒已經進網了,連忙趁熱打鐵地問:“這個糧食,哦記得你們家沒有還給村裡吧。”
國家的救濟,自然是不用還的,沒見過國家在事後還向農民討後帳一說。但是趙樹林他不懂啊,趙樹林看來,欠債還錢,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老村長的權威就在這個時候在趙樹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了,老村長永遠是對的。
趙樹林琢磨著,好在現在雖然並不富裕,家裡還是有點糧食的。就是將當年的救濟還上,一家人也餓不著。想到這裡趙樹林這就要回家去背糧食。
趙老漢馬上阻止說:“慢著,哦知道你們家不富裕,狗娃還在上學。這個糧食,也並不是要你們家現在還上,怎麼說大家都是一家人家是不是。這樣好了,這個碗也值點錢,就歸村子裡了,糧食的事情就算了,要知道,當時的糧食可不是糧食,那可是你們一家的命啊,你看怎麼樣。”
這下子,趙樹林就想不明白了,一個碗,能值多少錢,也能抵了兩一家人的命重要。在趙樹林看來,這個碗頂天了幾十塊錢就到頭了,至於幾萬幾十萬的青花,他可想都沒有想。
不過,還有一點,這個是女兒的嫁妝,要是給了村子裡,這個問題可不好辦啊,他遲疑了一下:“這個是盼兒的嫁妝,族長你看”
趙老漢一聽有門,於是大包大攬地說:“丫頭的嫁妝你放心,村子裡給出,保證讓她風光地嫁出去。”
趙樹林聽老村長將話給講到了這個份上,也就同意了這個決定,將青花碗給了村子裡。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雖然趙盼兒有點捨不得,那畢竟是孃的遺物。但是由父親定下的事情,趙盼兒卻也不能不同意。所以,直到現在,她都是一句話不說的,其實趙盼兒知道,就是她反對也沒有用。
趙老漢向來想,還是有點不忍心,緩了緩說:“哦看這樣好了,賣了碗,給你兩成的錢,其他的就歸村子裡。”
而且,趙老漢保證,狗娃要是能考上大學,學費由村子裡出。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讓父女兩人很是高興,滿意地回去了。
第二天,喬遷來到靠山縣的訊息,已經讓縣委書記錢學民知道了。名人啊,這個就是名人啊,靠山縣要進北京,參加全國貧困縣交流動員大會,當然最好有個發言人了。
那個時候還沒有代言人這個說法,其實代言發言『性』質是一樣的。
這個發言人一要和靠山縣有關係,二最好是北京的,朝廷有人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