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福田院、病囚院分別為仁宗時期安置窮困病人、乞丐和生病囚犯的官辦機構。
第十九章 旌旗半卷
颯岸浮寒水,依階擁夜蟲。隨風偏可羨,得到洛陽宮。
第二天天剛剛亮,玉安和祈鑑、祈鈞、子泫等人便前往章丘的河段檢視。從入河口不遠處的高處俯瞰,這一帶的地勢平坦,千里無遮攔,河內泥沙淤積,河面幾乎與河岸齊平。夏季多雨,殷水受黃水頂託無法注入,一有漲水沖垮河堤,河水便會改道,沿岸良田隨即會變成一片汪洋。
河堤已經修補好了,七天完工,效率很高。“下次水若再高三尺,這個堤壩也擋得了。”祈鈞說,“只是一年一年地這樣修,堤壩越修越高,終究只能是權宜之計。”
子泫問道:“何不在旱季將河中泥沙挖掘出來?那樣河道蓄水量便會增多,洪水為害也就自然降低了。”
祈鑑注視著那滔滔河水長嘆一聲,“先前我也向知州大人提過這個辦法。可是知州說旱季雖挖了沙,很快新的泥沙又會填充過來,挖不完的。”
玉安眉頭微蹙,環視了一番這廣袤的土地,道:“我在齊州地理志上見到關於西瓜等作物的記載。這一帶百姓以何為生?”
“齊州地理情況複雜,作物品種繁多。不過就這一帶而言,農民多種植小麥和豆類。此外便是工匠和手藝人。玉安妹妹何出此問?”祈鑑疑惑地看著玉安。
玉安緩緩道:“既然沿河百姓多種植沙地作物,可見這泥沙是有用的。州府何不放開管制,讓沿河農人自由攫取河中泥沙?這樣農人可以使土地肥沃,手藝人也有了修橋造屋的原料,豈不比州府一年到頭地興師動眾來得歡喜?”
祈鑑仍做沉思狀,祈鈞已經上前道:“玉安妹妹說的倒是個法子。”
祈鑑一聽這話便笑著點了點頭,“我就知道,玉安妹妹一定會有妙計的。”
一行人午時回到府衙,開始磋商借糧賑災和救治瘟疫的大計。為了預防瘟疫蔓延,祈鑑已經下令關閉城門,也禁止城中百姓串訪走動,更是嚴令軍士十步一崗維持秩序。
每隔一個時辰便有死亡病例的訊息傳來。一行人圍在府衙急商對策時,朝廷的信使到了。聖旨要求祈鑑第一時間放還趙嵩,並即刻返京,餘下事務交由祈鈞打理。
該來的還是來了。幾個人默默相對。突然間,祈鑑頭一偏,暈了過去。
這個時候,病倒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他若病了,便無須即刻返京,治水之事成功再康復,總比功虧一簣要好。治水之事祈鑑費盡心血,大家也同仇敵愾,都很配合他的行動。
因此,雍王殿下便這麼“憂勞成疾”,甚至可能染上了“疫症”。信使回京覆命了,祈鑑不得不成天在房裡待著,但所有的事務仍由他發出指令,再由外面人秘密執行。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京城翰林醫官院派來治療瘟疫的醫官行隊便到了。同行三十八人,翰林醫官院派來了十名醫官,御藥院派來了六名藥官,民間徵募二十餘人,其中兩位竟然是漱雪和蘅冰。
玉安和蘅冰對視著。子泫站在玉安的身旁,警戒地問:“你們怎麼來了?”
漱雪道:“翰林醫官院能抽身的醫官不多,朝廷募集郎中,城中大夫聽說這裡疫症兇猛又缺衣少食,都不肯來。姑姑不放心祈鈞,你娘又不放心你,便差我們來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糧庫裡的糧食越來越少,街頭賑災的粥越來越稀薄。醫官們辛苦救治的很多病人,也因缺乏食物而不能痊癒。
借糧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不得已,祈鈞又走了一趟。趙家仍舊堅稱不放出趙嵩,不但不借糧食,還絕不善罷甘休。其他幾家人見趙家不為所動,大樹底下好乘涼,也沒有人願意出頭。
“就算大上天,他們也不過是爹爹的臣子,何以如此囂張?”玉安不解。
祈鈞嘆道:“你有所不知。先帝為表彰趙家世代功勳,曾親賜金牌。趙家嫡系子孫活罪降等,十惡外死罪免死,他們才有恃無恐。”
知州大人也跟著嘆氣道:“我們派出去借糧的人回來說,各地目前自顧不暇,再這樣下去,怕是非要開啟城門,讓他們逃荒去!”
“那怎麼行。流民湧出去,瘟疫也會散播出去。為今之計唯有讓他們開倉賑災才行!”
玉安思慮一番後道:“兩位哥哥身負重責,皆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如讓我去走這一趟吧!”
知州大人已經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他們連王爺的賬都不買,更不會理會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