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已經漸現破落,在後人的心目中,也失去了往rì的尊崇地位,這些葉之然都是知道的,只是不知住持苦德和尚居然是位佛法大師。
葉之然驚訝地問葉青麗:“阿姨,真的嗎?這個苦德和尚還是個預言大師?”
葉青麗正sè道:“苦德大師參禪數十年,佛法高深,渡人無數,俗人切不可輕瀆。”
葉之然聞言不禁抬頭望望半山腰破落的東林寺,這個曾經的名剎,如今已經式趨中落,香火不旺,聽說整個寺廟只有三四個和尚。沒想到的是,住持苦德和尚在外面居然還有偌大的名聲,讓葉之然不禁有些期待起來。
第二十八節東林寺的典故
西山並不高,海拔三百多米。修建於半山腰的東林寺,在暑天,常有稀薄的白雲環繞周圍。寺外隱現松柏的綠枝,偶爾一兩隻白鳥飛過,儼然仙景。寺側則有一條溪流順山而下,常年水聲潺潺,是常嘉縣城中河的源頭。
四人來到寺前,眼前景物一變。在山腳一眼望到頭的溪流,到了東林寺的廣場前打了一個小彎,並在寺的東南角形成一個小潭,然後繞回原路。溪水似乎是為了早晚聆聽和尚誦經而特意在此逗留。將東林寺建在這裡,也算是慧眼獨具吧。
葉青麗指著寺前的廣場嘆息道:“這個廣場可以容納上百人,老人們口口相傳,當年東林寺香火鼎盛時,每逢初一、十五這裡善男信女人滿為患,如今卻是見不到當初的場景了。”
“真的嗎?”張念悅睜大眼睛四處打量了一會,疑惑地問:“可是,看不出什麼特別的啊?”
葉青麗笑笑,指著廣場zhōngyāng那株迎客松說:“你看看這棵松樹,雖然其貌不揚,卻已有數百年的年紀。”又指著樹側的一塊光滑的巨石說:“這塊巨石稱作講經石,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和尚道衍大師曾經講經的地方。”
“道衍是誰?木頭你知道嗎?”念悅轉頭問葉之然。
葉之然搖頭不知。
念悅的母親看看葉之然,說:“道衍和尚就是明初的政治和尚姚廣孝,小葉沒聽說過?”
葉之然肅然一驚,問:“姚廣孝在這裡講過經?”
念悅見葉之然聽說過這個道衍和尚,於是感興趣地說:“木頭,你給我說說這個道衍和尚,又叫什麼?姚······廣······?”
“姚廣孝。”葉之然微笑著介面道:“這個姚廣孝是個名人,元末出家為僧,道衍應該是他的法號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取得政權後,道衍應詔考入禮部,後被選派到燕王朱棣的王府誦經。朱元璋死後,道衍勸說朱棣起兵,併成為朱棣的第一謀士,屢立大功。朱棣即位後,論功行賞,道衍功排第一,授予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賜名姚廣孝,權傾一時。姚廣孝雖然為官,但下朝後仍穿僧服,亦不娶妻生子,詩文也是名動天下。他死後,明成祖朱棣輟朝二rì,並以僧禮下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和尚。”
張念恆聽了葉之然的介紹,不覺佩服地說:“葉大哥倒是見聞廣博。”這是他第一次改口稱他為葉大哥。
念悅頓時得意起來,說道:“那當然了,木頭是J大的才子呢。”
這句話卻惹來弟弟的取笑:“他是木頭中的才子,才子中的木頭。”
念悅俏臉一揚就想反駁,葉青麗打斷說:“別鬧了,你們去看看巨石的背後,有道衍講經之後因感慨一生的際遇而寫下的一首詩。”
大家轉到巨石背後,果然背面已被磨平,題詩一首:“冀北江南事已非,禪機未了說戎機。止聞智者師黃石,曾見功臣著衲衣。衫翠溼空chūnyù老,砌塵凝席客來稀。一參偈語低徊久,颯颯靈風動素緯。”
“禪機未了說戎機”正是道衍和尚自己經歷的寫照。
葉之然讀了一遍,感慨之下不禁問葉青麗:“阿姨,這是道衍的真跡嗎?”
葉青麗搖頭說:“不是,是清朝的文人題寫的,但道衍曾經在這裡講經卻是真實的,據說首詩就在這裡應感而寫。”
葉之然遙想當年道衍講經的盛況,對東林寺不覺生出一種崇敬的感覺來,心想,有此故事和遺蹟,西山東林寺可以挖掘出很大的旅遊潛力。何況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眾人走近寺門,葉之然看到門口兩側是一副對聯:“寺院有塵清風掃;山門無鎖白雲封。”回頭看看四周的景物,感到格外的貼切。在這樣的氣氛中,對東林寺不覺又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感覺,他看了念悅一眼,見她也收拾起女孩子的調皮心態,不再說笑。張念恆因為拍照,走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