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丹書鐵券不是傳說在宋朝被金朝攻破皇宮時沒了嗎?怎麼會在這裡?果然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東西得來沒用,宋文掃了一眼,就看起了放在丹書鐵券用絹絲織就的天香絹來。天香絹上畫著山川河流城都,還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宋文也不知道是什麼,卷著又看不清楚。
他就把天香絹收了起來,打算回去研究。怎麼說來一趟不容易,不能空手而歸。
拿了天香絹,又看了看周圍地面,發現沒什麼好東西。他才裝模作樣的從下面淤泥中撿起一個瓷器洗乾淨,然後對船上的林舝說道:“林舝,有發現。”
“發現什麼?”在船上的林舝聽了連忙問道。
“是瓷器,看起來很不一樣,應該還有一些,你最好叫懂這東西的人過來看一下。”宋文看著手中瓷器,不看不知道,一看還真的不一樣。瓷碗光滑,上面佈滿瞭如同星星,又好似眼睛、小蝌蚪之類的東西,看起來很好看。仔細看了下還掩蓋在淤泥中的瓷器,發現下面還有一些,就收了幾個到如意扇中。直覺告訴他,這應該是好東西才對。
“把他手中的瓷器放大一下。”
和林舝在一起的寧雲亭看到宋文手中的瓷器連忙對旁邊的操作人員說道。另外一個文物鑑定的高手和考古專家聽了,也湊了過來。
圖片被放大,三人看了,對視一眼,眼中盡是不敢相信的神色。
第三百六十五章 曜變天目盞
“曜變天目盞。”
寧雲亭和另外兩個專家怎麼也不相信傳說存世僅有四件的曜變天目盞會出現在他們眼前。
“曜變天目盞”是宋時皇家御用的東西,出於福建建陽地區的建窯, 所以又被稱為“建盞”。曜變天目這名稱來源於日。本,因當時在浙江天目山學佛的日。本僧侶帶回而得名。在宋代,曜變天目盞則被稱為“異毫盞”或“毫變盞”。
有關建盞記載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輿勝覽》,作者祝穆在其中寫到:“兔毫盞,出鷗寧之水吉。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宋代後,“曜變天目盞”的製作技術也隨之失傳。目前,三件“曜變天目”盞在日本。在我國只存世一件,現存於安徽的“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曜變”一詞有人說是“窯變”、“容變”,但其實不然。
從字面上解釋,“曜”指的是星辰。古人把天上“日、月、金、木、水、土、火”等七星稱為七曜,並用七曜來命名一個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就是星期一,其餘依次類推。
“曜變”應該指的是如星辰一般璀璨,變幻莫測的意思。而曜變天目盞中那些如同星星般發出五光十色暈光大小分佈不均小圓點,或呈斑塊狀,或似油滴團聚狀的東西聚在一起,形同人目一般,又因為是日。本僧侶從天目山帶回,所以才有了“曜變天目”這個名稱的由來。
曜變天目盞失傳後,歷代都有人想把它製作出來,但一直不得其法。
它的配方其實很簡單。
福建特有的紅土中,含著大量的細砂、雲母之類的礦物質,將這種特殊的紅土和陶土混合一起製成小盞燒製。就形成了世間獨一無二的曜變天目。
但燒製這種曜變天目形狀的盞殊為不易,一要掌握火候,二要運氣,往往一窯或者幾窯中難出曜變天目。因為它的難得,所以宋代後就失傳了。如今流傳於世間的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珍品,是為國寶,所以寧雲亭幾人才會這麼激動。
“把底部翻過來看看。”寧雲亭用影片前的話筒對海中的宋文說道。
宋文聽了,就把手中的瓷器翻轉過來,豁然發現這個貌似小碗的屁股底下刻著“供御”兩字。他眼睛瞬間圓瞪起來,即使以他淺薄的知識。也知道手中這個小碗是供應皇家的瓷器,這可是不得了的玩意兒。
登時,他心中活絡起來。
連忙用心凝神,透過銅鏡往被淤泥重重覆蓋的石頭地下看去,發現周圍還散落著一些如同手中小碗的東西,就又收了一些,湊夠十二件,正合十二地支之數。回去再配個酒壺,用這套東西喝酒。想來一定別有味道。
下面還剩了幾個,是他留給林舝的。所謂“物以稀為貴”,東西多也就不稀奇,他把這個皇家御用的瓷器收起來。也是對他好。
看到宋文手中小盞底部的“供御”二字,寧雲亭和旁邊兩個專家突然如中風般抽搐起來,嘴裡還抽筋一般的說道:“真。。。真是曜變天目盞。”
林舝看幾個老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