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鱷魚窩,死了上百條鱷魚,不過也死了不少大頭兵。從此後,通往入海口的那一段小溪就沒人敢再去,也過不去。因為年深日久,枯枝朽木橫陳溪面,根本就沒法通航。
在每年的三至七月,都會有大量的魚群從海中游到溪裡來產卵、生活。到十月和十一月刮西北風時,魚群又會開始往海口移動,入海繁殖生活。本地人把這種現象叫做下魚,因為那時候來的魚群密密麻麻的,就如同下雨一樣。
在大量魚群經過的時候,人根本不用怎麼動腦筋,只要有把傻力氣,一撈就有一大堆魚,什麼鰣魚、沙鰍、日本鰻魚、土龍(鱸鰻)、香魚等等等等的一大堆,讓你樂得合不攏嘴。
想到土龍,宋文就想到自己要養土龍的事,本來他還想跑去銅陵買,現在看來是不用了,到時候在村裡喊喊,說不定就能收來一堆。
土龍也就是鱸鰻,學名花鰻鱺,是一種洄游性魚類。
當每年水暖花開的時節,它們就會從海中游到河溪中營穴而居。到了天氣轉冷,北方呼嘯的時候,它們又會開始往海口移動,入海繁殖產卵。
土龍的產卵場約位於菲律賓南、斯里蘭卡東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的深海溝中。生殖後親魚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的仔魚是白色薄軟的葉狀體,葉狀體被海流帶到陸地沿岸後發生變態,變成短的圓線條狀的幼鰻(亦稱線鰻),然後進入淡水河湖中索食生長。
很多魚群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動中有一種週期性、定向性和群體性的遷徙活動,那就是洄游。洄游是一種適應現象。憑藉著這種活動,可以滿足它們在某一個生活時期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使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榮得到可靠的保證。
其實這和人沒有什麼差別。
秦漢和隋唐之時,天下大亂,爭戰不休,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離鄉南下,以求一個安穩之地。這其實也是一種洄游現象,都是為了種族的繁衍和生存。
一聽到來魚了,宋虎心中頓時有點急了,這種事怎麼能沒有他呢?
不由轉頭對宋文叫道:“阿文,你快點,要不然魚都被人撈光了。”
宋文聽了,直翻白眼,這傢伙自己把車停下來,現在卻來說自己,也不知腦子是怎麼想的。
頓時沒好氣的說道:“走啦,唧唧歪歪的,有這功夫還不如快點趕路。”
宋虎連忙開起車來,載著蒸酒器往山上而去,心中焦急,速度不免快了幾分,好在蒸酒器沒事,要不然宋文非揍他不可。其實,來魚這種現象也不過是這幾年才開始恢復而已。
上世紀七十年代,村裡築了水壩發電和灌溉農田後,魚類洄游的現象就漸漸少了。
過了不久,村裡老人發現了這個情況,但為時已晚,因為大壩已經築成,想怎麼弄也沒辦法。後來,老人為了讓魚群從海中游到上游來產卵,就建議存了在水壩邊上開了一條水渠,平時就用閘門關著,到了魚群產卵時節,就把閘門開啟,放魚過來產卵。這樣一來,魚群洄游的現象才又好轉起來,但和最早沒築壩的時候根本沒得比。
近幾年水壩的作用越來越少,村裡乾脆直接把大壩的閘門開啟,讓魚類洄游到內溪中產卵、生活。這樣折騰了十多年,洄游魚類到溪中繁殖、生活的現象才慢慢恢復到以前沒築壩時的水平,洄游性魚類也慢慢多了起來。
有了以前慘痛的教訓,大家也不敢大肆捕撈過往的魚群,只是撈一些回去過過嘴癮,其它的都讓它去產卵、生活,這叫“萬事留一線,回頭好相見”,要不然以後這些東西絕種就都沒得撈了。再說如今大家生活好,撈一些回家吃吃就行,撈多了也沒用。
村裡老人說了,洄游過來撈到的魚兒不能買賣,要不然有你苦頭吃的。村裡老人到了這個時候可是帶了一大堆人在溪邊盯著,若是誰撈得太放肆,就會被警告。
用老人的話說,這是要留福給子孫,要是現在撈光了,以後子孫吃什麼。
除了讓大家不要在春夏魚兒洄游到內溪之中產卵的時節大肆撈魚外,每年老人們都會從廟中的香火錢中取出一部分來買些魚苗或者鳥獸放歸到山林溪水之中。雖然有些人很是不屑,但不得不說老人們做的都是實事。
以前有一陣,村裡連只大鳥都看不到,現在野雞、水鴨什麼的一大把,偶爾還會看到一些兔子從樹林裡跑出來,以前可是沒見過。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尾鱸鰻(上)
來到山上,宋虎急急忙忙的幫宋文把蒸酒器搬到雜物房裡去,然後問宋文要不要去撈魚,聽到他要去,就連聲催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