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5部分

衛星雲圖顯示,最近幾天之內不會有風暴出現,區域性海域偶爾會有超過兩米的海浪,但是並不會延續很長時間。正是進行打撈作業的最佳時機,海面風浪的影響不大,而漁船又不會冒著兩米多高的浪頭出來捕魚,錯過了這個時間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沉船的打撈需要分兩步來進行,不可能一次性就全部弄上來,那種做法不科學,也不合理,會對沉船和裡邊的物品造成很大的破壞,嚴重的時候會致使整個打撈行動失敗,以至於顆粒無收。

首先要放下深水探頭和水下機器人,對沉船做影片畫面和電子影像定位;再對沉船進行可修復的一定程度破壞,由機器人進入到船艙內部,清理出所有的船載物品。

船上的工作人員在對沉船周圍的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要對機器人清理出的物品做分類登記和存放,並且為下一步的工作做準備。在船上物品清理完畢之後,才是真正的沉船打撈作業。

針對於不同的環境下,打撈沉船的方法有圍堰打撈、封艙抽水打撈、充氣排水打撈、浮筒打撈、船舶抬撬打撈、泡沫塑膠打撈等好多種,最適合海面下打撈作業的就是後邊的三種,圍堰、充氣和抽水三種方法因為所受的限制較大而很少被使用。

張辰結合了傳統打撈方法和弗雷德裡克多年的打撈經驗,在此基礎上又對打撈工具進行了一些改進,儘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完整地把沉船弄上來。這個也是建立在他不惜成本的的基礎之上,在唐韻進行了多次試驗和改進之後才琢磨出的新辦法,但是在工具成型之後,卻發現所花費在改動上的錢並沒有多少。

一般的打撈公司都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一直按照傳統方法來工作,不願意在已經很方便的工具上再投入資金做改良。張辰本來就是不計成本去做的,在對工具進行改良的過程中自然會很大膽,有時候一些簡單實用花費不高的發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還有一些打撈公司也有自己的打撈工具,這些是屬於商業秘密部分的,不會輕易對外展示,而且沉船打撈的過程基本也不會對外公佈,各公司自己都有什麼秘密武器,就是不為外界所知的了。

唐韻的打撈團隊配置算是最先進最齊全的了,三艘打撈船各配置一大一小兩臺水下機器人,勇士號和海神號各安裝了一臺大型吊架,唐風號則是安裝了兩臺小型的吊架,其它的裝置如深水探頭等等都是足量配置,稱得上是打撈界最豪華的陣容。

所有被張辰標出來的沉船位置都只會有一些大致的資訊,更多的具體情況還需要打撈隊進行現場勘測,為了保證自己擁有意念力的事情不lù出馬腳,他只能截留下一部分資訊。不過現場探測也花費不了太多的時間,再有張辰的刻意引導,倒也不是一個有什麼難度的工作。

在對船上裝置定名編號的時候,水下機器人因為要在清理船艙內物品的時候對船體進行破壞,張辰開玩笑似地給六臺機器人起了一個“破壞者”的名字,從一號編到六號。

全體休息一晚之後,打撈工作從第二天一早正式展開。三艘打撈船分別放下一臺破壞者和兩隻深水探頭,四百米的深度幾分鐘就到達了,兩臺大機器人和探頭開始對沉船外圍的環境做勘測,小機器人則由船尾的洞口進入的船腹部去,對船艙內部所運載的物品做顯像。

差不多一個小時後,外部環境的探測有了結果,這艘沉船長五十多米米,寬約十六米,上面有法文船名“聖斯通號”和法屬東印度公司的標記,之所以沒有沉入峽谷底部,是因為被幾塊在海底峽谷頂部突出來的礁石卡住了。

礁石原本是處於鬆動狀態的,應該是沉船經過峽谷頂部向下沉沒的過程中觸碰到了兩邊的岩石,兩者同時向峽谷內部深處運動,在到達一定寬度的時候礁石卡在了船體和峽谷壁之間,從而阻止了船體的向下運動。

又過了兩個多小時,小機器人的工作也基本完成了,經過對船艙內部的探查,發現船艙內部運載的物品種類並不多。已經探測過的三層船艙內只有部分瓷器、金器、珠寶完好無損,其他部分的瓷器金屬器物都有嚴重的腐蝕,另外有一些紙和絲綢的碎片。

而接著要探測的三層船艙,除了船員宿舍之外,其它空間在古代的船隻中多數被用來蓄養奶牛和各類食用家畜,儲藏淡水糧食等必要生活用品,其中也許還會存放一些商品,但是數量上肯定沒有前邊的多了,即使全部用來存放商品,船艙越到底部就會越狹窄,數量上肯定是會受到限制的。

張辰已經在唐風號上待了好幾個小時,看著顯示器裡出現的船艙內部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