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嗎?沒有,不但沒有,他們簡直就是一事無成。
在《女巫布萊爾》獲得成功之後,首先的兩年裡,他們所有的精力都用來和《女巫》的發行公司打官司,2000年上映的《女巫布萊爾2》和他們沒有半點關係,續集版權早就在一開始打包賣給別人了。後來官司打贏了,兩位導演想要拍攝一部喜劇片,但投資方卻堅決要他們接著拍恐怖片,他們不從,又不樂意自己投資,最終拍攝計劃胎死腹中。
又過了幾年,兩位導演陸續開始拍新電影,但是都以票房失敗告終。最後,沒有人記得這兩個上過《時代週刊》封面的年輕人,沒有人記得當年媒體對他們的讚揚,他們的名字隨著時間而消逝。
當你成功了,你從繭中破出,向世人展現著你的美麗,每個人都在讚歎你,你以為自己擁有了全世界;但是你如果認不清自身的情況,你就會迷失,你就會越飛越遠,最終找不到歸家的路,然後累死地倒下,被人撿起來,合在一本書裡做成標本。偶爾書會被翻開,看書的人會說,哇,這真是一隻漂亮的蝴蝶,它以前飛舞的時候一定很美!然後書被合上,你什麼都不是。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世界上美麗的蝴蝶太多了,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他現在只是其中飛得比較高的一隻而已,如果沒有自知之明,易飛揚相信,自己不會比這兩倒黴蛋好到哪裡去。
按照一般人的思路來看,易飛揚第一部戲純屬二道販子,第二部戲純屬低成本驚秫片,第三部戲雖然投資超過30萬,不過不是他投資的。那麼現在,夢幻影業比之前壯大了許多,是否還繼續走低成本路線,選擇一些低成本、低技術難度的電影進行拍攝?
比如說,還繼續拍攝恐怖片,或者情色片,畢竟自己已經成功了兩部,並且都大獲全勝,完全可以繼續吃“老本”,繼續發揮這方面的“特長”。但是易飛揚立馬就杜絕了這種“沒出息”的誘惑。
如果一個導演,太過於安於現狀,或者緬懷過去,那麼他就只能被束縛在這一領域,難以突破自我。
比如說前世的香港導演王京,一直喜歡拍攝一些屎尿屁電影,搞到最後,廣大觀眾也只認可和接受他這種型別的電影,只要他一改路線,走文藝風,走《大上海》,走《黑白森林》,那麼票房只有撲街的份兒!
又比如內地某位大導演,一向擅長拍北方賀歲片,用一些京腔京調的調侃來取悅觀眾,偶爾準備走正經路線,搗鼓出一部大製作,不管是故事,還是拍攝都很精良的《溫故1942》來,其結果是,票房差點把他自己給餓死!
所以說,作為一名導演,很容易被電影的題材所定型,就像高階會所的小姐,有的擅長冰火,有的擅長按摩,還有的擅長制服誘惑總之,大家技巧不一樣,目的卻都一樣,那就是讓顧客滿意,讓他們皆口稱讚,達到美妙的境界;導演就是小姐,就是記女,需要用自己的拍攝技巧,讓觀眾代入進去,在觀看的時候嗷嗷直接,只有爽點,沒有尿點,直接奔赴射點!
易飛揚不願意做那樣的人,不願意做被定型的導演,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導演,就必須要有開闊的視野,你能不能成為大導演,就更要有大氣魄,大氣度,可以拍攝和駕馭任何題材的電影!
為什麼大導演那麼少?
原因很簡單,導演就是講故事的人,能不能把故事講得完整,漂亮,讓人回味無窮,那麼就鑑定了你的功力是否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再做一個很淺顯的比喻,很多人會寫小說,不過有些人擅長寫一些言情的,一些人擅長寫一些武俠的,還有一些擅長寫一些科幻的,那麼,有沒有人在這幾個領域內都擅長?答案是有!不過這樣的人絕對少之又少,因為他們是天才,是大師中的大師!
易飛揚要做大導演,要做電影界中的宗師,所以他絕不會被任何題材所羈絆,在他看來,目前自己最好能夠繼續走低成本路線,拍攝情色電影或者恐怖電影,但那樣一來,以後他想要擺脫“情色”和“恐怖”這兩個符號,就非常的吃力。相反,如果他另闢蹊蹺,拍攝其它題材的電影,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在其他人看來,這傢伙絕對不簡單,至少是跨題材跨領域創作過的大導演!
不要小看這麼一個“大”字,無數好萊塢導演窮極一輩子也不可得,真正的大導演,扳著指頭能夠數過來的,無非也就那麼幾個,馬丁…西科塞斯,喬治…盧卡斯,還有斯皮爾…伯格
其次,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易飛揚除了是導演,還是夢幻影業的老闆,“家大業大”,“拖家帶口”,三四十口人等著他開飯,他若還是小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