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起身,準備離開。
這時候,啪啪啪,呂克貝松拍起了巴掌,“請等一下,易,請原諒我剛才的失禮,不過,說實話,我是真心誠意想要與你合作,是的,真的很榮幸見到你,很榮幸與你商談版權的事兒”
“如果你覺得我們雙方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那麼好吧,我們不如重新坐下來談談,畢竟我很想結交你這個美國朋友,而你也很想結交我這個法國朋友不是嗎?”
挑,不衝你們撩蹄子,你們還真不把我當盤菜!現在好了,開始說好話了吧。
接下來,易飛揚就重新坐下來,開始和呂克貝松等人就三部戲版權的事兒“討價還價”。
旁邊眾人看到易飛揚和呂克貝松等人交談的這麼“火熱”,不禁感嘆,中國易的人氣太旺,瞧瞧,和歐洲這些電影人打得多麼火熱。
易飛揚當然不知道,自己和呂克貝松等人打成一片讓很多人狠狠地嫉妒了一下,他只知道,呂克這傢伙砍價的功力,絕對不亞於他拍戲的功力,同樣是電影界的異類,能夠做到要錢不要臉的,少之又少。
不過最後還是易飛揚技高一籌,以每部戲1000萬的版權費,外帶上映後的分成抽紅,和呂克貝松的公司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作。事後,為了彌補老呂受傷的心靈,易飛揚承諾如果三部戲在歐洲的票房全部過億,會以私人名義封給老呂一個大紅包。
既然大家都是電影人又都是導演,談完了商業,當然也要談一談藝術方面的事兒。這才合乎時宜嘛。
呂克貝松最近是看了易飛揚的那部新片《鋼鐵俠》的展覽片花,因此就對這部戲評論道:“你在作品裡採用的手法很新奇”
易飛揚當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和呂克貝松一樣,易飛揚嘗試著在商業片中加入一些藝術片元素。不同的是,呂克貝松是從藝術片過度到商業片,易飛揚恰恰相反,是從商業片過度到藝術片。
尤其在這部《鋼鐵俠》中,開始拍攝的時候還好好的。易飛揚一心一意把它打造成一部好萊塢模式的商業大片,可是隨著唐尼演技的不斷提高,還有後來凱奇,德普,甚至吉倫哈爾等人的不斷競技。把整部搞成了演技競技場,使得整部戲的風格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上帝呀,那時候連易飛揚本人都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
不過易飛揚卻被這幫傢伙的演技逼出了潛力,或者說靈感,以前看到過很多商業電影中的藝術鏡頭閃現。
毫不客氣地,易飛揚就“拿來主義”。將《鋼鐵俠》重新包裝起來。
因此可以說,易飛揚原本要打造的和前世版本一樣的《鋼鐵俠》,最後卻變成了一個嶄新的版本,或者說怪胎。
具體這部戲怪在哪裡,就是每個人物幾乎都活靈活現,即使臺詞再少的演員。竟然也能夠憑藉眼神和肢體語言來演戲。而易飛揚為了突出這些,就會主動地給那些龍套演員一些特寫鏡頭,來擴大這些元素。要知道,一般對於電影來說,只有男女主角才是關鍵,特寫鏡頭也一般只對他們來應用,龍套頂多給個背影。一個臺詞就不錯了,有哪一個導演敢不斷地給他們特寫,這是主角才有的待遇。
但是易飛揚打破了這種禁錮,或者說慣性,締造了新的拍攝手法。
當然這種新型的拍攝手法也有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很容易“主次不分”,連龍套都有了特寫,萬一這些龍套和配角“搶戲”了怎麼辦?因此這種手法對於主演的演技要求很高,演技必須要蓋過那些配角才行。
作為老導演,老電影人。呂克貝松等人一眼就看出了這部戲的與眾不同,一方面很欣賞,欣賞靈活而且流暢如行雲流水一般的導演手法;一方面很費解,費解易飛揚的大膽和創新。
這就是呂克貝松他們對易飛揚產生興趣的原因了,也正是推崇這部影片的原因。他們很難想象有人能夠用含有藝術成分的手法。拍攝出如此商業類的科幻大片。知道,好萊塢導演的科幻片一般都是商業包裝出來的,沒有絲毫的藝術價值可以研究,除了像斯皮爾伯格之類的大導演,才能夠藉助科幻,來提倡自己的“文藝復興”,可是易飛揚卻也做到了,而是他卻是這麼的年輕
易飛揚作為“過來人”,能夠在電影中不斷嘗試和創新,這個優點當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而在學到這個無與倫比的優點之外,他一樣將與優點同時而來的缺點勒殺在劇本這個關鍵的環節裡,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既然不能複製原版,那麼就將前世的劇本改編,改編的更加適合自己的套路,以便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