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有一天,趙盾在太史董狐的書簡上看到了這樣的記載:
秋,七月乙丑,趙盾弒其君夷皋於桃園。
趙盾大吃一驚,急忙申明,桃園事件事發的時候,自己已經出奔,距離絳城二百里地,怎麼會知道桃園之事呢?
可是董狐認真的回答趙盾道,“相國出奔,既不離開晉國,回國之後也沒有討伐逆賊,您說和桃園事變沒有干係,您一無所知,誰相信呢?”
趙盾一看這位是真不給面子,自己也的確難以洗脫罪名,只能掙扎著問董狐,這事兒能改嗎?
董狐說這怎麼能改呢,這是歷史啊!董狐就算是拋頭顱,灑熱血,這也不可能更改了。
趙盾只能喟嘆自己當時為何不出奔呢?
為何不出奔呢?
當然是為了等待趙穿的訊息。
趙穿軍中大將,趙穿能想到的辦法,切實能幫到趙盾的辦法,只能是兵變。
只不過趙穿將桃園事變縮小到了儘可能小的範圍,沒有造成更多的不良影響。
在託付趙穿此事的時候,趙盾沒有問,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將會發生什麼。如果真的害怕趙穿弒君,趙盾就會帶著趙穿一起出奔了。
所以面對董狐的質問,趙盾無話可說。
從此趙盾對待晉成公更加恭敬。既然已經落得弒君的罪名,就別落得不恭敬的罪名了。
趙穿此時希望自己能夠晉升為晉國正卿。
不料正是趙盾良心爆發,害怕太史的時候。有了董狐的話,為了顧及自己的名聲,趙盾拒絕了趙穿的請求。
趙穿無比憤恨,當然自己苦心計劃這一切都是為了誰?難道要讓自己做替罪羊嗎?
趙盾解不開自己的心結,趙穿更加解不開。
不久趙穿氣憤之中疽發身亡。趙穿的兒子趙旃請求繼承父親的職位也遭到了趙盾的拒絕。據說趙盾回答他,等你立功之後,何愁沒有卿位?
桃園事變,將趙盾人性中最虛偽、最自私的一面暴露了出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可以無視趙穿的弒君;為了自己的名譽,他可以拋棄趙穿,劃清界限。
這一年,周匡王去世,他的弟弟瑜即位,是為周定王。
周定王註定不能安定,就在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出兵討伐周朝。是的,這一次楚莊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