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後來據說晏子還跳了三次,然後才出去。
棠無咎覺得晏子實在是最大的威脅,一定要殺了晏子,才能避免流言。
但是崔杼卻認為晏子在齊國素有賢名,殺了晏子容易,但是一定會失去人心。
事實上崔杼對這次事變很有信心,而且他也認為自己能夠把持齊國國事。不然崔杼不會在齊莊公去世之後還坦然自若讓晏子拜祭齊莊公,甚至沒有清理現場,找什麼理由。
弒君謀逆在崔杼這是光明正大的。
晏子回去以後找到了陳須無,這時候該商議立國君的事情了吧!
晏子並沒有提到為齊莊公報仇,看來他也承認了這個事實。
可是陳須無覺得這事根本插不上筷子,國家重臣有高止、國夏,權臣有崔杼、慶封,有我們說話的餘地嗎?
陳須無出奔宋國。
亂臣賊子當道,陳須無不屑和他們共事。
但是晏子繼續尋找高止、國夏,他不是沒有高潔的品質,而是為了齊國,他必須忍耐。可惜高止和國夏紛紛表明,這事兒有崔杼呢,不用操心!
晏子嘆息不已。
齊國啊齊國,你將往何處去?
在沉默和恐懼之中,慶封行動了。慶封派兒子慶舍,搜捕殺戮齊莊公的堅定支持者,在完成這一血腥任務之後,慶封派人用車接崔杼入宮,又派人接高止、國夏,共同商議扶立國君之事。
三個人見面假惺惺的謙讓一番,最後當然還是崔杼提出,齊莊公的長子杵臼,他母親是魯國公孫僑如之女,要是立杵臼為齊侯,可以和魯國搞好對外關係。
三個人表示熱烈歡迎與同意,於是齊景公即位。
這時候齊景公還很年幼,崔杼和慶封帶領群臣在太廟進行了盟誓。說起來這盟誓的內容可真是秀逗,居然群臣務必和崔杼、慶封一心一意,不然就如何如何!
您這江湖結拜搞到國家太廟來了,陣勢不小啊!
齊國太廟的列祖列宗有靈,非得跳著腳的罵死你們這些亂臣賊子不可!
可是輪到晏子說的時候,出現了意外。
晏子並沒有按照約定的那麼說,而是說如果諸君忠君利於社稷,晏子不能和你們同心同德會如何如何。
這明顯是砸場子來的。
崔杼和慶封臉色頓時變了,這不是咒我們不得好死嗎?高止和國夏急忙勸說,說您二位今日的舉動不就是忠君利於社稷嗎?
我呸!
這句話有效的緩解了場面的緊張氣氛,崔杼和慶封的臉色慢慢正常了。
此時莒國的黎比公也在齊國,崔杼和慶封還和黎比公盟誓之後,黎比公才回國。
儼然是齊國之主。
崔杼此時才命令棠無咎收斂賈舉等人的屍體,和齊莊公共同在臨淄北郭下葬,甚至命令減少應有的禮儀,不用兵甲,說是恐怕他們在地下作亂。
真是豈有此理,活著你欺負,死了還欺負?
可見崔杼恨齊莊公之深。
齊莊公的確糊塗,自己犯了這麼大的過錯,人家都這麼痛恨自己了,居然一無所知,還讓崔杼擔任右卿之位,純屬自找。
第七十二章 一念之差
人心不足蛇吞象,掌握了齊國政權之後,崔杼開始發愁,自己的所作所為目前看是沒人敢說一個“不”字,但是多年以後呢?
您想的挺周到,除了眼前的還能想到多少年以後的。
這事兒說難也難,悠悠眾口誰能管住誰呢?老百姓表面上什麼話不說,誰知道會不會把這事兒父傳子、子傳孫的這麼傳下去呢?
您真是做了虧心事,老百姓誰有閒心思把這事兒傳下去呢?
崔杼覺得要消滅證據,必須找太史。
太史的筆,那是記錄春秋流傳萬代的。
如果有萬代的話。
崔杼找到太史伯,說齊莊公得瘧疾去世這事兒你記錄一下子。
太史伯居然拒絕了崔杼,並且還寫明是崔杼弒君。
崔杼大怒,殺掉了太史伯。接下來就是太史伯的弟弟繼任,要說太史伯兄弟幾個真是好樣的,崔杼先後殺掉了太史伯的弟弟仲和叔,到了季的時候崔杼還親自勸告他一下,難道等著滅門嗎?
太史季說秉筆直書是太史的職責,如果失職就為了活著,那和活死人有什麼區別?晉國的桃園事件,太史不也是按照事實記錄了嗎?趙盾有辦法嗎?
崔杼真沒辦法了,看來太史這個行業出的都是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