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份兒上,公子歸生只能說任憑公子宋安排,自己不會洩露秘密。
不反對,其實就是一種縱容。
既然公子歸生已經表態,鄭國就沒有能夠奈何公子宋的人了。公子宋趁著鄭靈公秋祭齋宿的時候,派自己的親信潛入鄭靈公的住處,用土囊壓死了鄭靈公。對外宣稱,鄭靈公由於中邪去世。而孔子在《春秋》中將弒君的罪名放在歸生身上,也是由於當時公子歸生是鄭國執政,雖然沒有參與,但是他的漠視屬於對犯罪活動的放任自流,聽憑其發展。
既然鄭靈公已經被害,公子宋就和公子歸生商議扶立公子去疾,不料公子去疾堅決推辭。按照公子去疾的觀點,他父親有八個兒子,要說有本事的,他自認排不上,要說名分長的,那是公子堅,所以公子去疾堅決不同意。
要說公子去疾的拒絕,深究起來,恐怕也有鄭靈公莫名其妙去世帶來的陰影。中惡中邪死亡,在鄭靈公和公子宋撕破臉皮之後?恐怕糊弄普通老百姓還行,在朝官員誰能相信?自然鄭靈公的忽然去世有說法。而當前公子歸生和公子宋把持國政,做一個傀儡有何趣味?何況還要冒著共同犯罪的危險?
公子去疾不合作,公子宋只能和公子歸生商議,扶立公子堅即位,是為鄭襄公。
要說鄭襄公可沒有公子去疾讓位的美德,他覺得既然君侯之位從天上掉下來砸到自己身上了,那自己必須將這個位置好好保住。
誰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鄭襄公覺得,自己那些同父異母的弟弟們,都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他和公子去疾商議,能不能想個辦法,把老爹的兒子們一網打盡,除了自己和公子去疾?
公子去疾聞言大驚,大哥您可太狠了!大家推舉您做君侯,您一上來先要我們的命啊!當然,眼下鄭襄公說留下公子去疾的性命,但是安知鄭襄公如此多疑的人,不會在除去其他弟弟的時候順便也除去公子去疾呢?
公子去疾懇切的勸告哥哥鄭襄公千萬不可如此,兄弟本是同根生,主公您是大樹,兄弟們就是大樹上的枝條。如果沒有枝條,大樹還能頂天立地嗎?如果您非要如此,那我肯定要出奔離開鄭國,因為我沒有面目見到地下的父親。
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鄭襄公。之前他只想到兄弟們是競爭對手,卻忘記了,他們也是自己的骨肉同胞。一旦鄭國有難,真正能夠和自己同患難的,還是自己的親兄弟。鄭襄公拜自己的十一個弟弟都為大夫,同時處理鄭國國政。
公子宋派使者出使晉國,鄭國局勢大定。
第二年,楚成王派公子嬰齊為大將討伐鄭國,理由只有一個:為什麼弒君?
這話聽起來可笑,鄭國在楚國和晉國之間搖擺不定已經不是一次了,難道鄭國發生弒君的事情還需要楚成王來主持正義嗎?
說到底這不過是個藉口,楚成王用來又一次實現楚國的夢想:進軍中原。
而晉國這次也吸取經驗教訓,迅速派出大將荀林父救助鄭國。晉國救兵一到,楚成王轉而討伐陳國。
鄭襄公和晉國在黑壤結盟。
又是一年春草綠,晉國最重要的人物——趙盾,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作為晉國多年的執政者,趙盾在晉國一言九鼎。他有智慧,能夠讓晉國繼續強大,他有能力,能夠讓所有人臣服於他。但是他也狼狽逃竄過,因為桃園之事;他也放逐過良心,眼看著趙穿弒君,為了保護自己,不止是生命,更是權勢。趙氏宗族的權勢。如今趙盾去世,郤缺頂替趙盾成為晉國中軍元帥。郤缺聽說楚國已經答應了陳國求和的要求,於是聯合宋、衛、鄭、曹四國討伐陳國。雖然趙盾去世了,但是晉國和楚國爭雄的局面並沒有改變。
不料晉成公在晉軍出兵途中病逝,於是晉軍只能班師,郤缺奉世子孺即位,是為晉景公。
楚成王也不會給晉國喘息的機會,緊跟著就討伐鄭國。郤缺急命晉軍救援鄭國,並且成功擊退楚軍,鄭國民眾無不歡喜。
還真是跟對了老大了!
可是公子去疾為此非常擔憂,鄭襄公和公子去疾商議此事,公子去疾認為晉國擊敗楚國只是偶然的一次,可是得罪楚國的卻是鄭國。眼看鄭國就要迎來楚國更加瘋狂的報復了!
果然第二年楚成王再次興兵討伐鄭國,屯兵穎水之北。而鄭國此事政局為之一變,和楚成王討伐無關,是由於公子歸生去世,公子去疾追究當日大黿事件,殺掉了公子宋,並且還將他暴屍朝野,甚至還發公子歸生之棺,驅逐公子歸生的族人。看來鄭國真正的狠角色是公子去疾,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