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公子光命人用符合規格的要求安葬王僚,同時厚葬專諸。
被殺者和殺人者一起被安葬,這其實非常耐人尋味,說明掌權者的內心有多糾結。
在穩定國內情緒方面,公子光駕輕就熟。他知道所有的人都在看著,到底是不是王僚有錯誤?還是有人幫忙,王僚被說成有錯誤?
伍子胥並沒有因為謀劃了整件事情而獲得大的賞賜,他只是被封為行人,屬於吳國的客人而不是臣子。
專諸的兒子專毅和舉薦伍子胥的被離都被封為大夫。
最關鍵的一點,公子光發倉散粟,賙濟窮人。
就這一點,老百姓就心安了。
這公子光是壞人?
不信,不信,是壞人他能不急著登基?是壞人他能幫著老百姓?
經歷了吳王被刺的動盪,吳國居然很快安定下來。
過了幾天,讓公子光最揪心的時刻來到了,出使晉國的季札回來了。
季札回國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王僚墓前拜祭。
想必季札非常感慨吧!
假如自己當時聽從了父親和幾位哥哥的安排,這樣的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或者王僚安分與做一個臣子,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公子光在得到訊息的第一時間找到季札,說自己要讓位。
是的,費了半天勁的公子光要讓位。
沒錯,對於王僚公子光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但是眼前這位是季札,對於季札他什麼辦法都沒有。
因為季札是公子光爺爺和父親以及兩位叔叔都全力認同能夠帶領吳國走向幸福的領導人。
就是再想做吳王,公子光也不能對季札如何。
殺了季札,然後說季札有問題?
恐怕所有的吳國人都會說公子光喪心病狂!
所以他只能讓,說明自己不是為了這個吳王之位。
季札素來視名利如浮雲,不然不會違背父親和哥哥的命令以及努力,避位出奔。
這就是公子光僥倖的地方。
季札看著眼前這位恭恭敬敬的侄子,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自己可以一句話就讓公子光白忙活。
但是那要違背自己做人的準則。
季札只是默默的看著公子光。
公子光如芒在背,渾身大汗淋漓。
半響,季札說,只要國家祭祀不荒廢,老百姓能夠有一位負責任的君主,那就是我們國家之主了!
這句話一說,公子光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僥倖!
公子光如願以償,即位吳王,改名為闔閭。
而季札,則甘心為臣子。但是季札的內心始終非常介意這件事情。試問為了不接受王位寧肯出奔的季札,怎麼會贊同公子光的所作所為呢?
季札終身沒有回到吳國,待在了延陵。而他死後,也就安葬在延陵。
吳國,是季札的祖國,是他的父兄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國家。但是對於季札而言,吳國也更是一個爭權奪利的血腥之地。
孔子曾經為季札的墓地題碑: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公子光成為闔閭的訊息逐漸傳播開去,多日前的軍事行動和人員調動原來有如此目的!
人們的心裡逐漸明白了,可是身處其中的當事人依舊痛苦不已。
比如和楚軍苦鬥被包圍的掩餘和燭庸。
被楚軍包圍不可怕,艱苦作戰不可怕,可怕的是得知自己的出征原來是別人陰謀奪權的一部分,這就讓人非常痛心了。
沒人能來救自己了。
公子光肯定巴不得咱們都被楚軍打死才好呢!
忽然之間,這些出征的吳軍就成了被國家遺忘的角落。
第十一章 費無極的第二次轉彎
吳王闔閭的登基無疑斷了在外征戰大將的後路,吳國不再是自己能夠回得去的國家了!
掩餘和燭庸在用淚水祭奠老領導王僚之後,也感到自己處境堪憂。
回去?
回去無異於送死,吳王闔閭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安然無恙的活下來的。
剩下的,那就只有一條路了。
出奔。
只有趁著打仗的機會出奔到別國,或許還是條生路。
既然闔閭處心積慮造成了如此處境,那就怪不得我們心狠了。
第二天,吳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