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說不清了。反正後來面對子路的指責,孔子賭咒發誓的說,自己和南子沒什麼!不然就讓老天處罰!
一天,衛靈公和南子乘車外出,讓孔子陪同。在市井中有人問,同車者是色嗎?跟隨者反而是德嗎?
這句話真是讓人無奈又傷心,孔子只能回答,君之好德未如好色!
難道所有的君侯都一樣,只能喜歡美女,不喜歡有德之士?
這和在魯國有什麼區別?
孔子離開了衛國,前往宋國。
在宋國,孔子和弟子們在大樹下上課,學習禮儀。
宋國更厲害了,宋景公的男寵,宋國司馬桓魋直接派人伐倒了大樹,甚至準備殺掉孔子。
為什麼?
桓魋剛達到說一不二的境界,難道讓孔子搶了自己的權威?
孔子沒辦法只能倉皇出走,來到了晉國。
剛到了晉國,就聽說晉國趙鞅殺死竇犨、舜華的事件,而後面這兩位都是晉國有名的賢臣。
孔子明白,晉國也不是久留之處。
沒地方能去,孔子只能又來到了衛國。
第三十二章 君子固窮
能被世人尊為聖人,說明孔子當時已經得到了世人的承認。
既然都是聖人了,為什麼還到處碰壁?究其原因,孔子之所以走了那麼多國家都不受歡迎,無非是太過賢明。
賢明不好嗎?
賢明的確很好,但孔子太過賢明,他的治國理想在一些娛樂型君主那裡根本沒有市場。試問您是能幫助君侯鑑賞美女啊還是能鑑賞寶馬?娛樂知識這方面您太過缺乏,勉強彈個琴吧,還得整出一大堆道理。試問哪個君侯愛聽?沒事兒給自己找一老師?這事兒恐怕沒幾個君侯願意幹。而所有國家的奸臣、弄臣又都視孔子為天然的敵人,您這樣的要是來了我們國家,我們喝西北風去啊?好容易開發的市場!
百般無奈的孔子又回到了衛國。
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其實孔子萬分尷尬。
您不是說這國家的君侯好色不如好德嗎?
那您這麼高尚,還回如此好色的地方?
沒過多久,衛靈公去世,世子輒即位,是為衛出公。
而衛出公的父親,也就是被驅逐出境的前世子蒯瞶也在晉國的支援下,和陽虎襲擊戚地,並且將之佔有。
這可混亂了,衛靈公到底是不是蒯瞶的親爹,恐怕只有南子知道,但是蒯瞶肯定是衛出公的親爹啊!衛國如今形成了父子爭國的形勢,而且兩個人背後還都有靠山,齊國支援衛出公,晉國支援蒯瞶。衛國的這場內鬥,從更高層次上看,演變成了老牌霸主齊國和晉國的競賽。
孔子對此非常厭惡。
孔子推崇的是禮制,如今這衛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事兒!
的確混亂,一旦人類利慾薰心,造成的混亂豈止丟人!
這地方實在呆不下去了,孔子覺得在這裡喘氣都費勁。
走!
反正走了不止一次,天地之大,難道還沒有我孔某人容身之處嗎?
這一走,發生了孔子絕對意想不到的事情。
孔子先到了陳國,估計陳國也是一團混亂,於是又準備前往蔡國。可是還沒啟程的時候,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專門派人前來聘用孔子。
這是好事兒啊,可是楚昭王的使者一道,陳國和蔡國可就翻臉了。
所謂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楚昭王要是有了孔子的幫助,那陳國和蔡國還能有好?還不得讓楚昭王給欺負死?
孔子前腳剛走,陳國和蔡國後腳就發兵,將孔子包圍在了野外。
這一包圍可就時間不短,孔子師徒斷糧三日。
據說這三日,孔子雖然斷糧,但是絃歌不絕。
這也是一種鬥志,有些人是什麼都打不倒的!
可是單憑唱歌也唱不飽肚子啊!沒聽說誰每天透過唱歌就能吃飽的。根據《論語》的記載,子路非常氣憤地問孔子,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
孔子淡定的說出來一個無數後人為之嘆服的定理:君子固窮。
君子窮困,這是君子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間難以獲得機會的尷尬局面。或許孔子也為此感到尷尬,所以他沒有論證君子窮困的原因,而是告訴子路,君子面臨窮困應有的態度。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