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在信裡對長安君進行了簡單說教,您這麼尊貴的身份何苦如此胡鬧呢?同時他也給長安君指出了一條明路:如果你能殺了樊於期,那大王還是能夠寬恕你的。
殺了樊於期?殺了為了給自己鳴不平的樊於期?
如果說長安君沒有謀逆的理由,那麼樊於期更沒有了。
生死關頭,殺了樊於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長安君雖然苦惱,不忍心,但是又不能馬上拒絕這個唯一的生路。長安君讓楊端和等候一些時候,自己再做考慮。
第二天,樊於期找到長安君,如今這形勢,人心惶惶,咱們還是出奔別的國家吧!
成矯苦笑道,我們出奔,別的國家能夠收容我們嗎?
樊於期說,各國都和秦國不對付,他們怎麼會不收容我們呢?
即使出奔,秦王一封書信,這些國家也會將你們拱手獻出的,到時候還是難逃一死。
楊端和的話夢魘一般迴響在長安君的腦海裡,樊於期看著長安君猶豫不決的樣子還想勸告,但是有軍士報告,秦軍又開始了一次猛烈的攻擊!樊於期只能先去應付秦軍。
楊端和陪同長安君站在城頭觀看,只見樊於期力戰秦軍,果然驍勇過人。只可惜雙拳難敵四手,軍士士氣不揚,樊於期逐漸落了下風,樊於期回馬便叫開城門!
楊端和早在城頭高叫道,長安君已經投降了,樊將軍自便!城頭上豎起一個降旗,長安君默默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原來剛才長安君的猶豫不決是有原因的,樊於期覺得自己心都涼了,他長嘆一聲,真是庶子不足與謀!樊於期是不會投降的,不管長安君是否對得起自己,他必須對得住自己。樊於期一個人殺出一條血路,而王翦等人由於秦王要生擒樊於期的命令所以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樊於期殺奔了燕國。
楊端和命令大開城門,迎接秦軍。成矯被幽禁在了一所館驛,辛勝前往咸陽報捷,同時請示如何發配長安君成矯。
太后脫簪為長安君成矯求情,而且呂不韋也為長安君求情。試問被長安君搞得緋聞滿天飛的秦王如何能咽得下這口氣?秦王命令將長安君成矯處死,而且所有跟隨長安君叛亂的軍士也一概處死,甚至連屯留的百姓都被遷移到了臨洮。
大概此時,那些心中猶豫不決的軍士包括長安君成矯都知道樊於期的正確了。
秦王切齒之恨尤不解,甚至釋出命令,有人能活捉樊於期的,賞賜無座城池!
而長安君成矯聽說了秦王的命令,在館驛裡自縊身亡。王翦還是將長安君成矯梟首示眾,屯留百姓被遷徙一空。
謀逆需要的不止是勇氣,還有智慧和能力,可惜樊於期雖然勇猛,但是長安君這幾條是一條都不佔,所以這場謀逆毫無懸念的被剿滅了。
秦王嬴政這時候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經過長安君叛亂一事,他的果敢表露無遺。而且秦王嬴政從此凡事都自己做主,既然平定了長安君,緊接著秦王嬴政就決定討伐趙國,為蒙驁報仇!
剛成君蔡澤為秦王嬴政分析道,燕國和趙國經過幾次戰爭,已經成了死敵了,如果我們能夠對這個矛盾加以利用,讓燕國稱臣,使得趙國孤立,那麼討伐趙國是一定能夠獲得成功的。蔡澤還自薦出使燕國,完成這個任務。
秦王嬴政大喜,於是命令蔡澤即刻出使燕國。
蔡澤見到燕王也沒留面子,直接說燕國也是一大強國,可是自從燕國和趙國發生衝突以來,第一次打仗,慄腹被殺;第二次作戰,劇辛被斬,燕國如今反而要對趙國稱臣。可是燕國聯合趙國對抗秦國,就算能夠成功,那不是給趙國解圍嗎?這樣有利於貴國的發展嗎?
蔡澤說的都對,但是他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說,那就是秦國對六國的兼併之心,從來沒有改過。就這一條,就足夠六國摒棄成見,聯合抗秦了。
可是燕王能夠兩次逆時代潮流行事,說明他根本就沒看清楚秦國的野心和局勢發展。所以蔡澤一說,燕王立刻心碎不已,寡人怎麼能願意稱臣呢?趙國,那是我們的死敵!這不是實力不行,打不過嗎?
蔡澤一看燕王很配合,趁機說道,我們秦國現在也希望和別的國家搞好關係,如果您能和我們秦國搞好關係,這不是就牽制住趙國了?如果您有此意,可以派燕國世子去咸陽作人質,再讓秦國的大臣作燕國的相國,那時候和秦國的關係一定迅猛發展,何愁打不過趙國?
和你們秦國搞好關係,就得又送世子去作人質,又任命你們的人作相國?怎麼都是對你們秦國有利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