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都盡力辦事。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大小節制的把戲,更重要的是由於趙沃弱而黃桂蘭強,所以徐延旭一心打壓黃桂蘭,拉攏趙沃:“趙統領此言大善!黑旗軍尾大不掉,正是我心腹大患,待他們鬥得你死我活,我防軍十七營正可直出河內,成就不世奇功。”
趙沃倒是說了一件事:“唐景崧在信上說,黑旗軍兵少械缺,想請我們加以補充。”
徐延旭卻是冷笑一聲:“我們防軍才這些軍械,才這些兵力,哪有什麼兵力補給他們,對了,趙統領,我是文官,不知道你可有什麼克敵制勝的辦法?”
趙沃笑咪咪地說道:“自然有些辦法,最近我費盡苦心,終於從東省借來抬槍五百杆,加上我軍中之數,已經有千杆之多,到時候可謂是決勝之利器也。”
“這東省抬槍可有什麼名堂?”徐延旭是標準的文人出身,雖然幾次隨軍,但是兵事卻非他的長處,只能誇誇其談:“講來聽聽。”
趙沃喜愛抬槍,那是有歷史緣因的。晚清之際,好用抬槍是一大流派,這一派的開國祖師便是曾國藩,當年面對西洋火器的精利之處,曾國藩就是視其不見,掩耳盜鈴,大事宣揚自己研製的劈山炮和抬槍,對著自己弟弟曾國荃也是如此:“沅弟,洋槍洋炮不中用,還是我們的劈山炮最好,我最近研究出一種新劈山炮,每次可以打六十發藥子,威力最強,你要好好地使用,不要當作普通兵器。”
只是曾國藩也擋不住洋槍在湘軍的風行,只不過他一直抱定抬槍和劈山炮最強的例子,起初拿鮑超作例子,後來拿陳國瑞當典型例子,一直後來看到淮軍名宿張樹聲操練的步隊,這才如夢初醒。
可是這一派卻有人青出於藍勝於藍,不是別人,正是左宗棠左季高,左宗棠對於吹捧抬槍那是不遺餘力,終其一世而沒明白過來,他更喜歡利用先進的西洋步槍去改造被扔入垃圾堆的抬槍。
這一概念流毒甚廣,到甲午還有人吹噓抬槍最是利器,要求後方加緊補充,直到1900年前後有外國人參觀江南製造局,發現大量世界上的最先進機械裝置,卻用來生產全然無用的抬槍。
而趙沃出於楚軍,正是左宗棠的嫡傳弟子,他把左宗棠的一套理論發揚光大:“藩司大人,卻莫小看了這抬槍,此物雖是國造,卻是一杆勝過百十杆洋槍,昔日我隨左季高大人轉戰江南,能平定髮匪全賴了抬槍、劈山炮二物之功。”
“抬槍竟有如此妙用?”徐延旭再不知兵,也清楚洋槍是第一利器:“竟勝過洋槍?”
趙沃笑道:“自是如此,昔日鮑春霆與四眼狗交兵,四眼兵那是髮匪中第一精兵,洋槍最多,鮑軍門憑藉一身氣血,善用抬槍,屢屢大破之。”
他說的四眼狗便是陳玉成,那是天國有若中流砥柱的人物,不過趙沃不但有例項,而且還有一套成熟的理論:“要知道,洋槍再快,一分鐘不出十幾發而已。”
“而我之抬槍,雖然看似需用兩人操作,但是多裝藥子,一次即射出七八十顆藥子,則我一杆洋槍可抵洋槍數杆甚至十數杆。”趙沃擁有的戰爭經驗基本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經驗:“這東省抬槍,向稱利器,歷經多次改裝,輕便靈活。”
這還是左宗棠的一套思想,他不象曾國藩那樣視而不見,也不願意全操洋槍,就想著辦法對著中國傳統兵器小修小改,加上些西洋名堂,然後好好吹捧了一番自己的不世功業。
趙沃這廣西抬槍雖然說是經過反覆改造,但是抬槍先天性的毛病始終沒改變,射程近,威力弱,早已是西方人淘汰所不用的武器。
在中法戰爭中,法軍多次受到抬槍連環轟打,那當真是彈下如雨,漫天彈雨,正當法軍心神不定的時候,卻已方毫無未損,事後法軍卻在慶幸,如果清軍換裝上任何一種來復槍或是後膛槍,他們肯定處於全軍盡沒的處境,只是這種根本不頂大用的抬槍,對付一隻西方軍隊那簡直是毫無效果。
這是註定是一種用於欺負國內流寇的落後兵器,但是趙沃這一番吹噓,直讓徐延旭果真信了:“好!如此說來,越事我便有十成把握了。”
趙沃又問了一句:“藩司大人,還有一言,雖然我們早已議定,讓黑旗和法人抵死相鬥,坐山觀虎鬥人,但是唐景崧若來營中苦求,當如何處置?”
徐延旭冷笑一聲:“他要借五百兵,我給我五個親兵便是,他借五百杆快槍,我給他五杆便是。”
第九十七章 誘敵
河內。
這座被法國人稱為“東京”的城市,是整個北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