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4部分

在這裡賣的東西很簡單。交易的商品主要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來此交易的蒙古牧民以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鹼、柴草、木材等商品。向漢人商民換取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其它日用百貨。

交換的東西簡單。成交量也不高。不過就算如此。漢蒙都比較滿意。特別是那些貧窮的蒙古牧民。更是興高采烈。

以往山西鎮不開市。就算平時一些雙方偷開的民市也是偷偷摸摸。完全滿足不了需求。往年的每年春天。貧苦的蒙古牧民缺少糧食。便經常成群結隊的來到邊牆。求大明邊將開憐。讓他們偷偷的換點東西。

他們偷偷與邊牆漢民及軍餘交易時。一般一頭牛交換漢民米豆一石。一頭羊換雜糧數鬥。沒有牛羊者。便用一擔柴。交換雜米二三升。又或許用皮衣。用馬尾。交換各樣的雜糧等。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讓人見了可憐。

能偷偷交易還算好的。由於這些蒙古人經常成群結隊聚於邊牆外。邊軍見了驚駭。便對他們全神戒備。經常造成雙方的衝突。這樣就不要說雙方交易了。現在好了。可以公開交易。而且交易時間自由。雙方都的到自己的需求。一時之間。漢蒙雙方邊民都是共感大明皇恩。

在這裡。有老營堡鎮虜營一局百餘人的官兵在這裡駐守。維護市場秩序。保障貿易正常進行。並查禁各種違禁物品。同時。局中的文書小吏。還向雙方量抽一些稅銀。以作為駐軍維持秩序的費用。不過說實在。這種民市。每年所的稅銀不多。少則二三百能滿足駐軍各項日常支用。

而且民市中漢蒙邊民來去渙散。常駐的商賈不多。對於民市的設立。黃來福看中的只是雙方邊民的交流與聯絡罷了。要想大交易。獲的大批的稅銀。還的看邊牆處的水泉營堡及紅門堡官市。堡官市規模就大的多了。官市離堡不遠。這裡四周圍以高牆。猶如甕城。關內外各有—閘門。可以啟閉。

牆內有一道道木頭成的市場。名為市圈。市圈內設有高樓。供駐紮市場的官軍嘹望。鎮虜營守備謝慶奎領精銳官軍五百。駐紮市場。充當守市人員。維持市場秩序。蒙古人每一入市。少者四五十。多者百餘騎。他們一進甕城。閘門封閉。然後雙方進行互市貿易。人又來。再又

除了這些在關口只領敕書及短期貿易執照的閒散交易蒙古人員外。官市內。還有眾多領牙帖執照和市籍執照的漢蒙商人。他們在官市內租用攤位。長駐貿易。這是山西鎮市所與其餘邊鎮市所不同的的方。

有了這些執照。黃來福對這些人收稅管理就容易多了。與大明其餘邊鎮一樣。在山西鎮官市中。黃來福也設有稅課司。向交易雙方徵收稅銀。相關的大使、副使、攢典、巡。由何朝勳何副千戶商量指派。經過幾年的管理。再加上平時黃來福的灌輸。何朝勳何副千戶對於徵收稅銀。可說是的心應手。他己經養成了敏銳的眼睛。誰也不想要他手下偷稅漏稅。

關於官市中稅課司的管理人員。黃來福曾與楊巡撫。太僕寺卿等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誰都想用自己的人。楊巡撫當然爭不過黃來福。他也明白自己手下小吏的德性。反正黃來福賺錢厲害。到時他會給自己分紅。就轉而讓黃來福處理了。

而太僕寺卿則是分毫不讓。因為“官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官出“市本”。就是先買來互市交易的縑帛布匹等貨物。然後與蒙古商民進行交易。而當時的“市本”主要由管理馬政的機構太僕寺發放。各邊將領取太僕寺發放的“市本”銀兩後。除了往順天府附近的張家灣、河西務。山東的臨清州等的採購貨物之外。還攜“市本”遠下江南。湖廣等處採購貨物。運到塞上與蒙古商民交易馬匹。

一般而言。各邊年例市本每年需要二十餘萬兩。一兩不可少。是朝廷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互市又是朝廷國策。每年必須進行。以往那些邊將中。不靠太僕寺。誰出的起市本?經常是太僕寺藉故拖拉市本。邊將市本不足。只的請餉。或請發兵部馬價銀。甚至將各營死馬椿朋內臟銀兩。盡充市本。再說了。各邊軍隊中馬匹的管理都是經由太僕寺。誰敢對著幹?

不過到了黃來福這邊。他卻不是問題。二十餘萬兩銀子是不少。黃來福卻是給的起。而且交易後獲的的利潤決對不少於此數。太僕寺不插手。那是最好的。經過黃來福的威脅後。太僕寺只好屈服。讓黃來福來管理山西鎮官市的稅課司。以後他們只專心於馬匹的交易。當然了。太僕寺也說了。稅課司歸黃來福管可以。不過以後的夷人撫賞。則由黃來福出。

其實。黃來福堅持要管理稅課司。也是出於自己的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