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黃來福來自後世,見多識廣,也不由被北京城的繁華所震驚。此時的北京乃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地方,有人口過百萬,這時的歐洲,就算到了17世紀中葉,英國也不過才有人口40萬人,超過巴黎(35萬人)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不過這些城市和北京一比,顯然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地下。
“市肆貿遷,皆四遠之貨,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
此時的黃來福,正帶著顧雲娘等人在皇城邊上的棋盤街上散步,這棋盤街就和後世大城市的步行街差不多,又緊靠著兵部,吏部,戶部,禮部等大明重要政府衙門,想不熱鬧都不行。街上么喝聲,唱喏聲,買賣聲,可說是嘈嘈雜雜。
黃來福到北京後,第一時間就將軍職文憑稽考公文繳入了兵部的武選清吏司,不過要等兵部的大人們勘合完畢,並撥冗相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的事。
因此這些天中,黃來福倒是放開了,不是帶顧雲娘出來逛街,就是泡到茶肆裡面。北京城的市民階層龐大,反應在一個地方,就是城內的茶肆戲樓極多。在茶肆裡聽傳奇和說書,戲樓裡看戲曲,讓黃來福真是不亦樂乎,身心放鬆地享受起帝都的一些生活來。
雖然前些天在太原有過初步的抗壓力,到北京城內也過了幾天了,但此時走到這個天下間最繁華的街道上,還是讓顧雲娘有些緊張,緊緊地跟在神情悠閒,拿著一把摺扇裝風度的黃來福身旁,一邊將眼睛朝兩邊拼命看去,總覺得怎麼都看不夠,什麼都想買,什麼都放不下。
而江大忠和楊小驢幾人,此時也象個小姑娘似的,亦步亦趨地緊跟在黃來福的身後,一邊有些拘謹地東張西望。
“來福哥哥,你看這綢絹可好?”
“來福哥哥,你看這瓷器怎麼樣?”
“來福哥哥,你看這首飾好看嗎”
“哇,那幾個是紅毛夷嗎?長得真奇怪。”
此時的北京城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象那些卷頭髮,金髮碧眼的西洋人,在北京內也是隨處可見。北京的市民們自然對這些西洋人見怪不怪,但對顧雲娘,楊小驢,江大忠等人來說,還是很新鮮好奇的。
不說顧雲娘睜得大大的眼睛,就是江大忠和楊小驢二人,也是盯著那幾個西洋人挪不開腳步,二人低聲議論著。
“你看那個年輕的紅毛夷,眼睛都是藍的,怕晚上見了,要嚇一跳,以為是孫猴子裡的妖怪出現呢。”
“就是,你看旁邊那個紅毛夷,連鬍子都是紅的,怪不得叫紅毛呢,真是全身的紅毛”
“你看那個”
“你看”
聽著身邊人的議論,黃來福不由一笑,往那幾個西洋人看去,只見他們其中的幾個,也是如土包子進城一樣,東張西望,滿臉的不可思議和羨慕嚮往。其中為首的一個老者,正和旁邊的商家說話,一開口,竟是滿口標準的京腔,想必明國人不學西洋語,和他們交流也是完全沒有問題。
事實上,此時的西方,還是處於對中國千年的瘋狂嚮往中,在此時歐洲人的眼中,中國什麼都是優於西方,中國的制度,文明,物產,人種,等等。在他們看來,中國什麼都是好的,歐洲什麼都是落後的,這種崇拜和嚮往,一直在清中葉才熄滅。
正在這時,忽聽一陣吵鬧聲傳來,腔調頗高,一時人人聽得清楚。聽聲音就在前面不遠處,立時黃來福周邊的人群精神一振,各人紛紛圍了過去。連那幾個西洋人也一起圍了上去。顧雲娘也對黃來福道:“哇,有人吵架,來福哥哥,快過去看看,晚了他們就散了。”
黃來福作為中國人,當然也是遺傳著愛看熱鬧的基因,當下護著顧雲娘,隨著眾人,一起隨眾人爭先恐後地擠到了那邊去。
場中主角一個是綢莊掌櫃的,還有一個是宮中的太監,那綢莊掌櫃的不到五十歲,身材高大,神情精明。
那太監會年輕些,一隻手緊抱著幾匹布絹,年在二十二、三,人顯得有些矮胖,身高約在一米五五左右,這位公公頭和臉都是看上去圓呼呼的,樣子有些富相,給人一種圓圓滾滾的感覺,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過看衣裳,怕只是個宮裡的低階太監。
此時二人正在那吵得口水橫飛,旁邊的人都是張著嘴,笑呵呵地看著眼前這一切,不時議論紛紛,評頭論足。
年輕太監:“喲,您還說您這店不是黑店哪?一匹蘇綢說好的每匹價二錢五分,什麼時候變成了三錢五分了?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