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髮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
說到生、克,我們研究《易經》,都知道綜卦。綜卦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
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捱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特別要注意。
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這都是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現在青年人談戀愛也知道,愛得愈深,恨得也愈深,這也就是“恩生於害”的原理,也是生克的法則。
——————————————————
生死、晝夜、剛柔
第二個觀念:“剛柔者,晝夜之象也。”以前曾說到《易經》的動靜剛柔,動靜是《易經》在物理世界的法則,而剛柔則是物質世界的法則。不過這裡的剛柔,是代表白天和夜裡的。講到這裡,可以知道中國思想之偉大,孔子在後面《系傳》中也說:“明乎晝夜之道則知。”這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我們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蘭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間生與死的問題,而在我們中國的儒家、道家素來不把這個問題當作問題,這都是根據《易經》來的。
《易經》認為生死不是問題,我們如果在這句話上加兩個字:“明乎晝夜之道則知生死。”就是說明,人活著的時候,像白天一樣,像太陽出來了的時候、天亮了的時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陽下山一樣,天黑了。不過有一點,他們卻承認生命的延續,等於印度佛教的輪迴之說。人活一輩子,終於死了,但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只是休息一個階段,等於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樣,一個白天,一個夜晚而已。
因此我們中國人講生死問題,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後來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著是個人,是在這裡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這皮包骨的血肉之軀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可是西方的宗教把生死問題看得很嚴重。純粹的中國文化,根據《易經》認為不是一個問題,根本不去考慮它。瞭解了生死晝夜,只是在剛柔之間而已。
_______________
“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
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__________________
曲則全
〃曲成萬物而不遺〃。注意這個〃曲〃字,是非常妙的,老子有一句話〃曲則全〃,有人說讀了《老子》會變成謀略家、陰謀家,很厲害。因為老子告訴我們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如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一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是曲則全。
老子這個〃曲〃字的原則,即是從《易經》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