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第一次攻打集慶,就順利地拿了下來。)
“留下張天琪的部隊守衛寶應,其餘的,立刻返回高郵府,十日之內,攜帶充足彈藥,準備南下”張陽說道。“命令卞元亨的水軍,檢修戰船,十日之後,準備南下。”
藉著此次勝利的餘威,向南方進軍,先拿下平江路再說,看誰敢阻攔張陽興致勃勃。
“同時,嚴密注視北方的動靜,若發現韃子還有南下的動向,立刻用信鴿緊急傳遞軍情。”自己這次南下,不可避免地要帶走大隊的經驗豐富的戰士,萬一韃子要是再來殺個回馬槍,自己搞不好還真會中招。
不過,在這個時代裡,即使是急行軍,一晝夜也就推進一百里,和後世的機械化部隊大規模進攻,有天壤之別,只要北方守住了寶應城,以寶應城為依託,若是有韃子南下,可以第一時間發現,飛鴿傳書到高郵府之後,會爭取幾天的緩衝時間,到時候,高郵府早就準備好了,韃子已經在高郵府前面磕得頭破血流幾次了,還會有不長眼的拿手下的性命來硬攻嗎?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其實,估計這個朱元璋,拿下集慶之後,也暫時沒有力量接著攻城略地,總得休整一番吧?
張陽猜得不錯,此時的朱元璋,雖然拿下了集慶,也只能暫時在集慶,讓疲憊不堪計程車兵進行休整。
此戰,雖然勝利,朱元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當初在安豐路,在濠州,在定遠,朱元璋的軍隊都得不到太大的發展,因為,這裡土地貧瘠,不足以供養他的大軍,所以,想要發展,只能跨過長江,到達江南,那裡的太平,蕪湖,都是盛產稻米的地方,只要能夠越過長江,就是另一番天地。
而在濠州,與那幾支不思進取的紅巾軍在一起,永遠也不會有發展,所以,朱元璋帶著自己的人馬,打下了滁州,在滁州抵擋了幾個月的行省兵馬,終於,東面的張士誠開始鬧事了,這個時候,朱元璋開始抓住機會,準備拿下南岸的集慶。
但是,中間還隔著長江,朱元璋的部下,有步軍,有騎軍,就是沒有水軍。
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嘆。
正在大都的兵馬氣勢洶洶地圍攻高郵府的時候,朱元璋還在發愁之中,恰好有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大喜,親自處理合併事宜。
事不宜遲,朱元璋立刻命令軍隊整軍備戰,就在脫脫抵達高郵府城北的時候,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載著朱元璋的步馬軍,向江南進發了。
徐達和猛將花雲各率一萬精兵,為整個軍隊的前鋒,分兩個方向,向集慶撲去。
此時,集慶城內的守軍,只有一萬。
但是,集慶易守難攻,挨著長江天險的一方,是用巨石壘起的高大的城牆,想直接從這面攻上集慶,那就得在垂直的城牆上面攀爬,根本不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朱元璋比較重視火器的發展,但是,焦欲跑了,他的火器研發陷入了停頓,雖然裝備著火銃,威力不是很大,也有火炮,射程只有幾十丈,對於那堅固的城牆,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高大的城頭,視野非常良好,他們遠遠地拋射弓箭,給朱元璋的部隊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連攻兩日,收效甚微。
此刻,徐達和花雲改變了戰術,他們不再直接進攻那高不可攀的臨水城牆,而是兵分兩路,從上游和下游二十里處悄悄上岸,在守軍不知覺的情況下,抵達了東西兩面的城牆。
第二日,朱元璋率主力在水路上吸引守軍的注意力,韃子畢竟有一個相當大的劣勢:兵力不足,他們以為像往常一樣,對方還會在水上和他們交鋒,他們只需要遠遠地放箭,就可以阻擋對方的靠近。
誰知,東西兩面卻悄悄摸上來了兩隊士兵,直到他們爬上城頭,才被僅有的一個百人隊的守軍發現,此刻,一切都太遲了。
徐達也在爬上去的第一隊之中,他手握一柄長槍,將靠近雲梯的韃子,全部挑翻在地,源源不斷計程車兵湧上城頭,他們終於成功了。
蹬上城牆之後,他們就立刻向北城牆撲去,雖然韃子驍勇,但是,他們看到已經衝上來計程車兵,就知道,大勢已去。
有的韃子兵開始抵抗,有的韃子兵已經溜下城頭,準備從南門逃出城去。
易守難攻的集慶城,就這麼落入了朱元璋的手裡。
江南的大好河山,也盡收他的眼中。
第三百零壹章 兵痞
朱元璋站在高高的集慶城上,望著城頭下面那滾滾長江,心中充滿萬分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