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而不辭也。今奉幣使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道縣,鹹喻陛下意,毋忽!”
(未完待續)
第523章、拼命
看著一個個倒下的遼人軍士,耶律章奴只是驚,但是白清,不,是所有來過一次的使節們都只有驚恐。
華夏人與別人不同,他們到了國外可以說是最老實的人種了,越是政斧組織的,他們越是老實。
別說真的動手殺人了,就是想,也從來沒有想過。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他喃喃自語,完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寧大人,你是故意的,對,一定是故意,不然你為什麼要選那些刺頭做隨行護衛?”
白清是驚恐的語無倫次了。寧採臣看了他一眼,並沒有與他計較。這出使敵國,不帶敢打敢拼的,難道帶一群肉腳蝦嗎?
白清哆哆嗦嗦:“還以為是大人們派來送死的,想不到,想不到竟然是這樣!”
大宋的軍隊敢打敢殺的,都是送死用的,這是潛規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趙匡胤?哦,是了,是趙匡義。當年一場敗仗,使得他灰頭土臉,皇位不保。
他是怎麼做的呢?身為一名偉大的政治家,是必然擁有變差為好的技改的。於是他把自己戰敗死亡的軍士當成了處理武人,並且大力發展重文輕武。
歷史,其實便是這樣的偶然造成的。趙匡義的一時邪惡,造成了漢人武力的沒落。
當然,這在歷史文獻上,是歸於歷史的必然的,是說歷史一定會怎麼怎麼樣也不能算錯。如果把這種必然歸究為某些人的利益的話。
趙匡義為免戰敗之名,大力開展文重武輕;與石鏡唐為了皇權,出賣華夏。其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利益。
不同的是,趙匡義抓住了筆桿子,所以他皇位坐的穩。後世的野豬皮也是有樣學樣,不是同樣在華夏站穩了腳跟。就是到了後世,這文化人不是仍然以讚譽野豬皮以為能事?
這就是筆桿子的力量。特別是文化普及率不高,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還不是筆桿子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一代又一代的墮落,直到連讀書人的浩然正氣都沒有了。因為這浩然正氣是推動人族發展的人道獎勵,而不是簡單的故紙堆裡的尋章摘句。
從字面解,便知道,尋章摘句之人,又怎麼可能浩然的起來。儒學克己復禮而不務民本,又怎麼會正得起來。
寧採臣的浩然正氣起了變化,這變化看不見,摸不到,卻有了一敗金戈之氣。儒學提倡止戈為武,卻不知爭、佔為本。
人自誕生之初,便是與天爭,與地爭,與野獸爭,隨後又與妖族爭。這也為什麼戰這個字,是個金戈與佔領的原因。以武器獲得生存的土地,這才是戰爭的本質。
戰爭不是劫掠,不是為了財富。而是為了擁有土地,好好打理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本錢。
戰爭的本質,寧採臣懂了,但是胡人不懂。美國懂了,英國人卻從來都沒有懂過。
懂了的寧採臣對這次衝突,更加不在乎了。因為胡人不懂戰爭,所以他們的生死,寧採臣不再看重。
因為只有懂得戰爭本質的民族才能在這世界活下去,否則早晚滅亡。
跳出侷限,看到戰爭的本質。叮…寧採臣跳了出來。
殺人戰爭的業力再與他無關。生存為大,生存本身便沒有對錯之分。沒有對錯,又何來的業力。只是有人以大法力大神通規定了對錯,佛教二聖人的成聖之誓,獲得天道認可,也就有了對錯。
但是這種對錯僅僅是上位者強加的,雖然獲得了天道認可,卻也不是天道自身。現在寧採臣跳了出來,自然也就不受其約束,更加不會招引業力了。
這一跳出,他的神魂更是凝結。所謂人道,得的便是人之本道。透過層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