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老實實的工作好些,反正現在工作的機會很多,到處都缺人。
這麼一來,鬧事的人少了許多,再加上這幾年基本上也能算風調雨順,收成好,商路好,國家事情少,大家都有閒情逸致來關心周邊的一些從屬國了。
暹羅啊,朝鮮啊,日本啊,緬甸啊,這些近處的國家已經不能滿足民眾的八卦之心了,大家已經將眼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奧斯曼的哈側福晉、荷蘭的姬側福晉、西班牙的木側福晉,將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展現到了他們面前。三個洋側福晉理所當然的聯合在了一起,就算奧斯曼與西班牙等國有矛盾,這也不妨礙最早來的哈提婕哈側福晉以大姐大的姿態帶著另外兩個側福晉滿京城的溜達。
所以,京城百姓已經習慣了一大早看見三個髮色各異的穿著鮮豔旗袍的女人坐在街頭喝豆漿吃油條的場景,也習慣了在天橋雜耍的攤子旁看到這三個女人大聲的拍手叫好,更習慣了她們大手大腳的花錢買一些假貨古董和瓷器——小攤小販們每次看到她們都很開心。
洋側福晉們都是沒有什麼心眼的,很容易被人套出話來。於是,沒有多久,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原來在更遠的“蠻夷”的地方,那裡的女人是可以光明正大的找外遇的;那裡的人一大早就開始喝酒啊;那裡的人會為屁大點地方打架啊;那裡打個百多號人的群架就會被稱為戰爭了啊
蠻夷,不愧是蠻夷。在八卦得心滿意足後,群眾們不由得對這種蠻夷之地充滿了鄙視,同時也充分認識了一些新鮮事物:例如說,這些蠻夷居然為了搶奪財寶和底盤,肆無忌憚的攻打其他國家,航海的時候遇到一塊看上去不錯的地就立刻搶過來據為己有並沾沾自喜,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可恥了,值得大家一起唾棄!
唾棄著唾棄著,人民群眾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大清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放任吳三桂攻打緬甸。
太過分了!大清地大物博,哪裡需要跟那幫蠻夷一般的去搶去打?丟臉,太丟臉了!頓時,民間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討論。吳三桂本來就不是很得民心的,這下名聲更臭了,從京城到江南,都有學士們高談闊論,表示要將吳三桂逐出大清,甚至有人寫了檄文聲討,將吳三桂說成十惡不赦的惡人,還將他的豐功偉績都挖掘了出來,當年他先準備投李自成,後又投奔清軍,表現此人惡劣的品質。
十二月的時候,日食了。日偏食,福臨很鎮定,但所有人都嚇壞了,紛紛拿著盆子敲著,布木布泰更是不顧從人的反對,執意去了佛堂,不停的唸經。
日食理所當然的被算到了吳三桂頭上,這還不算,接著,又出現了彗星。彗星拖著一根長長的尾巴,在天空穿過張宿、井宿、胃宿和奎宿,人心惶惶。吳三桂頓時成了千夫所指,而福臨的壓力空前的大了起來。
這些就算了,最讓福臨崩潰的,是多爾袞的病情。冬天是他最討厭的季節,不管火龍燒得多旺,多爾袞都會犯老毛病,咳嗽不已,精神仄仄。福臨乾脆將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他的房間裡,監視他吃藥,又監視著太醫,不想到適得其反。皇帝的壓力太大了,再加上太后時不時的巡視一番,還有幾個皇子和珊瑚公主幾乎每天都會來報道,宋院首的頭髮都白了。
太醫院做事一向是求穩的,多爾袞的病拖了好幾年,年紀又大了,太醫院只敢用一些平穩而名貴的保養藥,只能起到一個緩解的作用,而不能治癒。
大臣們才不管多爾袞的病情,依舊不依不饒的上著摺子,控訴著萬惡的吳三桂,以及希望福臨能夠做出一些舉動,不要再繼續支援這種侵略行為。
“還請皇上三思!”大學士孫廷銓、戶部尚書阿思哈、將軍圖海等人聯名上書,希望皇帝能夠撿起一點節操,別一頭鑽在錢眼裡,用打仗來賺錢,好說不好聽啊!
宗室裡嶽樂被收拾過,不願意再領頭,大家商量了一下,將年輕的傑書推了出來,充當他們的領頭人,向皇帝提出要聯合緬甸,收拾吳三桂的建議。
當然,也有人是站在皇帝這一邊的,但多數是些年輕人。這次漢臣們出乎意料的統一戰線和皇帝作對,讓許多滿臣很是心裡暗爽:皇帝啊皇帝,讓你重用漢人,讓你不把我們滿洲八旗當回事,現在你支援吳三桂打仗搶東西,漢人一個個的都來拉你的後腿了,怎麼樣,關鍵時刻漢人還是不頂用吧?
你妹的,朕脾氣好不代表朕沒有脾氣!福臨難得有一種想要去濫殺無辜的衝動。還好多年的皇帝生涯早就將他的脾氣給磨得不一樣了,他並沒有對這些朝臣們的要求表現出不滿或者其他的什麼,反而看上去有些鬆動。皇帝的不動聲色讓眾人